口在第5個字的詩句
口在第五個字的詩句
-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 -- 出自唐·劉昚虛·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
- 提攜四黃口,飲乳未嘗足。 -- 出自唐·李白·空城雀
- 交道方險口。 -- 出自唐·李白·古風其五十九
- 亂流新安口,北指嚴光瀨。 -- 出自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 黃金消眾口,白璧竟難投。 -- 出自唐·李白·送薛九被讒去魯
- 行歌入谷口,路盡無人躋。 -- 出自唐·李白·春日游羅敷潭
- 晚來洪澤口,捍索響如雷。 -- 出自宋·蘇軾·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
- 曉至巴河口迎子由去年御史府,舉動觸四壁。 -- 出自宋·蘇軾·遷居臨皋亭
-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 -- 出自宋·蘇軾·是日至下馬磧憩于北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直斜
- 一日喧萬口,驚倒同舍兒。 -- 出自宋·蘇軾·送陳伯修察院赴闕
- 灌園以餬口,身自雜蒼頭。 -- 出自宋·蘇軾·雷州八首?此為秦觀作?
- 丹書細字口傳訣,顧我沉迷真棄耳。 -- 出自宋·蘇軾·贈仲素寺丞致仕歸隱潛山
- 抽錢算間口,但未榷羹粥。 -- 出自宋·蘇軾·李氏園(李茂貞園也,今為王氏所有。)
- 躬耕懷谷口,水石羨平泉。 -- 出自宋·蘇軾·至真州再和二首
- 平生羊炙口,并海搜咸酸。 -- 出自宋·蘇軾·送曹輔赴閩漕
- 千夫在野口如麻,豈不懷歸畏嘲弄。 -- 出自宋·蘇軾·鹽官部役戲呈同事兼寄述古
- 谽谺土門口,突兀太行頂。 -- 出自宋·蘇軾·紫團參寄王定國
- 知君論將口,似我識畫眼。 -- 出自宋·蘇軾·次韻李端叔謝送牛戩鴛鴦竹石圖
- 崩騰井陘口,萬馬皆朱幩。 -- 出自宋·蘇軾·云龍山觀燒得云字
- 臧否不出口,默識如蓍龜。 -- 出自宋·蘇軾·送王竦朝散赴闕
- 石龍有口口無根,自在流泉誰吐吞。 -- 出自宋·蘇軾·余過溫泉壁上有詩云直待眾生總無垢我方清冷
- 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 -- 出自唐·杜甫·彭衙行
- 焉能學眾口,咄咄空咨嗟! -- 出自唐·杜甫·喜晴
- 水檻溫江口,茅堂石筍西。 -- 出自唐·杜甫·絕句三首
- 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 -- 出自唐·杜甫·杜鵑行
- 兩京三十口,雖在命如絲。 -- 出自唐·杜甫·得舍弟消息二首
- 回首過津口,而多楓樹林。 -- 出自唐·杜甫·過津口
- 紛然不適口,豈只存其皮。 -- 出自唐·杜甫·病橘
- 懸旌要路口,倚劍短亭中。 -- 出自唐·杜甫·寄司馬山人十二韻
- 林熱鳥開口,江渾魚掉頭。 -- 出自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歸
- 耕巖非谷口,結草即河濱。 -- 出自唐·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
- 文傳天下口,大字猶在榜。 -- 出自唐·杜甫·八哀詩·故著作郎貶臺州司戶滎陽鄭公虔
- 過時如發口,君側有讒人。 -- 出自唐·杜甫·百舌
- 淹薄俱崖口,東西異石根。 -- 出自唐·杜甫·奉漢中王手札
- 千古老蟾口,云洞插天開。 -- 出自宋·辛棄疾·水調歌頭 再用韻呈南澗
- 不信張開口了看,舌在牙先墮。 -- 出自宋·辛棄疾·卜算子 齒落
- 萬卷懸河口。 -- 出自宋·辛棄疾·一枝花/促拍滿路花
- 身上衣裳口中食。 -- 出自唐·白居易·賣炭翁
-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 出自唐·白居易·賣炭翁
- 數粒未入口,一丸已中胸。 -- 出自唐·白居易·和大嘴烏
- 亦嘗心與口,靜念私自言:去國固非樂,歸鄉未必歡。 -- 出自唐·白居易·歲晚
- 豈惟厭饞口,亦可調病腹。 -- 出自唐·白居易·春寒
- 母兄未開口,已嫁不須臾。 -- 出自唐·白居易·議婚
- 豈無子房口,口舌無所施。 -- 出自唐·白居易·答四皓廟
- 一家二十口,移轉就松來。 -- 出自唐·白居易·庭松
- 稻梁暫入口,性已隨人遷。 -- 出自唐·白居易·和雉媒
- 食來即開口,睡來即合眼。 -- 出自唐·白居易·有感三首
- 兩岸滟預口,一泊瀟湘天。 -- 出自唐·白居易·題牛相公歸仁里宅新成小灘
- 有食適吾口,有酒酡吾顏。 -- 出自唐·白居易·閑題家池寄王屋張道士
- 庸必算丁口,租必計桑田。 -- 出自唐·白居易·贈友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