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現狀及特征分析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日本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現狀及特征分析
二、日本中小學課程主要特征分析
(一)課程目標兼顧總括性和具體性
課程目標的考察可以以兩個緯度作為視點,一個是橫向緯度(總目標),一個是縱向緯度(具體目標)。
橫向緯度主要指向課程總目標。日本課程總目標從70年代起開始,就一貫強調面向21世紀,面向國際化社會,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創造性),發展學生的生存能力等。這個目標具有總括性,是各級各類教育都要遵循的。因其具有總括性,泛化的、平面的指向各級各類教育,就不可避免的附著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因此,需要使其具體化,以便使之變得清晰、立體、可操作。這也是從縱向緯度來分析課程目標的原因所在。
從縱向緯度分析,具體化的課程目標具有針對性與多樣性等特征。日本課程的具體目標不僅能與學生年齡特征相吻合,而且還與每個個體的差異性相融合,強調“進行適合每個人的教學”,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這與日本從70年代初就開始倡導的人本主義教育相一致,尊重每一個個體,以人的個性、自由、自律為本。從70年代初起,日本興起了“到達度”的課程評價,從單一緯度的相對測驗的觀點轉換為多緯度的到達度評價的觀點,這也要求課程目標多方面、多層次的具體化。因此,在指導要領的參考資料中,附有每個學科評價項目按學年加以具體化的表格,制訂出具體的到達度目標和評價基準,以學生實際達成目標的程度進行評價。這表明具體化的課程目標具有多樣性特征。
(二)課程結構合理化
從90年代初建立起的課程框架看,日本中小學課程主要由三大板塊構成,即各學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動(初中還有選修課)。但從文部省有關的課程部門于1997年發布的《日本教育課程基本方向(階段總結概要)》報告中和1998年中小學新修改的課程計劃中可發現,日本課程據架即將發生大的變化,要在原有板塊基礎上,新設置“綜合學習時間”板塊。“在新設置的‘綜合學習時間’中,可以根據各地區、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對國際理解及外語會話、信息、環境、福利等教學內容進行橫向的綜合學習”。可見,在基本上保持原有課程框架的穩定性的前提下,為了適應國際化趨勢、信息化社會、老年化社會以及對環境問題關注等現狀,日本新設置了“綜合 學習時間”。日本這種利用固定板塊“綜合學習時間”開設時代性課程的措施,很有啟示。無論開設多少新的、時代性的課程,都不能超過一定課時,有利于在增加科目時,不至于增加學生的負擔。
調整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種類與比例。為了適應國際化與信息化的挑戰,規定初中階段要把英語和有關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作為必修課。在增加新的必修課的同時,又擴大選修課的范圍及比重。這在初、高中有明顯的表現。初中第二學年的選修課主要是音樂、美術、保健體育和技術·家庭等,第三學年所有的科目都可以作為選修科目。初中要逐年擴大選修課時,減少必修課時。高中應盡可能把必修課時限制在最小范圍內,基本上以選修為主。可見,增加選修課的范圍與比重已成趨勢。但是,正如上述提到的,日本并非一味的把所有的科目都變成選修課,而是充分考慮各年齡段的特征,有區別的推行選修課制度。同時,也有重點地、有選擇地設置新的必修科目,以滿足時代需要。從而使課程結構更加合理。
(三)課程設置靈活,富于彈性,趨于科學
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日本不斷調整課程設置,及時增、肋有關課程、課時。例如,鑒于日本作為一個自然資源貧乏的小國,無論從資源、能源、產業、教育、文化等哪一方面來看,都不可能脫離國際社會而獨立存在。因此,日本開始大力加強外國語教育,強調國際理解與合作,積極面向世界,積極邁向國際化時代。在小學“綜合學習時間”里,要使小學生接觸外語,了解國外的生活與文化。初中英語變為必修課,把外語提高到與數學同等重要的程度(授課時數與數學一樣)。為了適應信息化社會,增設“信息”教育,小學要達到了解的程度,初中作為必修課;高中要把“信息”這門學科擺在合適的位置。為了適應周五天工作制,以及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平均每周削減兩課時,全年減少70課時。
為了培養基于成熟的人權意識的相互尊重精神,日本不僅認識到國際理解、尊重的重要性,還認識到尊重社會弱者的重要性,因此,對于包括學校在內的種種場合中不必要的男女區別給女性帶來的歧視這一事實,以及日本社會上流行的歧視婦女的現象也有所覺察。鑒于此,這次課程改革中也有所反映,即取消性別性教育課程。例如,原先僅由女生修習的家政等課程,現在已明確規定所有學生,不分男女,一律修習。此舉旨在培養男女攜手,使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更加美滿的意識與態度,從而向日本社會中的大男子主義頑疾開刀。同樣,原先僅由男生修習的課程,現在也不排除女生參與,這在一些職業課程中有所彰顯。
日本作為傳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在課程設置上也有很深的烙印,但近些年日本一直致力于擴大地方分權運動,擴大地方、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的權限,從而使課程設置能夠更加切合地方、學校的實際。日本教職員工會21世紀課程委員會指出參與具體的教材開發、學校的例行活動、種種交流活動及校外活動,都應當靠各自獨特的努力,并且呼吁所有學校都要積極投入到“以學校為基礎的課程開發”的活動中。為了使學校課程具有彈性,各學校可根據其特色指定課程表,全年上課周數及每節課時間可由學校靈活決定。諸種措施及政策,無疑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地方分權,使課程設置更加科學。
課程設置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年齡特征及差異性。從70年代起,日本就一直試圖打破封閉、僵化、劃—的課程,極力反對對在籍的所有兒童準備整齊劃一的課程。隨著學年階段的遞升,能夠提供大幅度的分化課程及有利于學生自行選擇課程。因此,小學考慮必須奠定作為國民共同的學力基礎的特征,為每個兒童提供共同的課程。而在中學要充分考慮學生性向的‘巨大個別差異”,而采取以基礎的核心學科作為必修,其它學科作為自由選修的方式,大幅度地實施學科間選修。而且,高中基本上以選修為主。
(四)重視道德教育
從文化特征上分析,日本作為一個東方國度,有著重視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傳統。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較差。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物質財富以幾何級數累加的今天,日本各地的學校里,到處充斥著令人痛心的問題:討厭學校、逃學、欺侮、暴力、自殺等。人們也普遍認為,學生在遵守社會生活的規則和一般準則上的道德行為水準有所下降。鑒于上述道憾與科技、物質的背反現狀,日本在大幅度減少課時的措施中,仍力保道德教育的課時絕對數保持不變,仍在每學年中開設35課時。因此,從相對意義上來說,日本的道德教育課時實際上增加了,道德教育得到了加強。
日本不僅在形式上加強道德教育(課時相對增加),而且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以加強道德教育,以便收到道德教育的實效。首先體現在階段目標上:要確定各年級段的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特征的具體目標,小學低年級在適應學校生活和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方面下功夫,中年級要培養具有一定的主動性的生活態度,高年級要培養作為集和社會中一員應有的自覺性和資任心;在初中要確立作為中學生應有的生活態度和作為公民的自覺性和國際合作精神;高中培養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所具有的自立精神和責任心,要有為國際做貢獻的意識。其次體現在道德教育的實現方式上;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強調體驗性活動,積極采取實際觀察及調查、接觸實物、志愿者活動、演劇等方式積極利用學校生活的具體事例,進行可內化的,有實效的道德教育。同時,高中重在理性升華與反思。
(五)重視體驗,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日本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我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相通之處,比如應試教育,重視智育,重理論教育等。這些問題已引起日本教育界的重視,并且,提出了許多有關解決措施,而文部省極力推祟的體驗性教育可謂切中要害,對癥下藥。要求無論是道德教育、職業教育、特別活動還是各學科教育,都要重視學生參與實際情境,親身體驗,獲得感性認識。比如,上述提到的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視體驗性活動,這有利于把道德知、情、意、行融為一體,收到實效;有關職業技術教育的各學科、科目加強實驗、實習等具有實際操作和體驗性的學習,以便讓學生確定掌握職業技術的知識與技能;由年級活動(課外活動為主)、學生會活動、俱樂部活動及學校校會等構成的特別活動,更是以實踐活動為主,要求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從中體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人類整體的各類關系,學會相處,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融洽人與自然的關系;各學科教學同樣要重視體驗性,比如外語教學要設置諸如“電話問答”、“旅游”“就餐”等具體語言使用場合,以便加強情境語言教學,增強語言的實用性。
加強體驗性教育,有利于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發現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使理論和實踐得到雙向的反饋檢驗.及時改進課程;有利于知、情、意、行融為一體,增強教育的實效。同時,體驗性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所關注的問題,是教育發展的趨勢。這無疑會給我國的教育以啟迪。
日本作為一個非常典型的靠教育發展的國家,它的每一項教育改革,都值得我們思考和重視,尤其它的改革中所顯現出的如上所述的特征,對我們不無啟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們采取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定會受益非淺!
[參考文獻]
⑴ 葉立群.日本教育的改革(三)[J].課程教材教法,1994,(9).
⑵ 鐘啟泉.創造新時代的學校課程——寄自日本的教育報告(二) [J].教育參考,1998,(2)
⑶ 梁威,王麗麗譯.日本教育課程基準的基本方向(階段總結概要)[J].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刊,1998,(1).
⑷ 課程教材研究所編.日本教育課程標準的改善(日本課程審議會)[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