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內澇

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造成內澇的客觀原因是降雨強度大,范圍集中。降雨特別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積水,降雨強度比較大、時間比較長也有可能形成積水。
降雨

造成內澇的客觀原因是降雨強度大,范圍集中。降雨特別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積水,降雨強度比較大、時間比較長也有可能形成積水。
地形地貌
地勢比較高的地區不容易形成積水,例如蘇州、無錫等老城雖然是水鄉城市,但是因為老城都選擇地勢比較高的地區,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積水。而城市范圍內地勢比較低洼的地區,就容易形成內澇,城市建設用地選擇什么樣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如果選擇在低洼地或是滯洪區,那降雨積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城市排水系統
中國一些城市排水管網欠賬比較多,管道老化,排水標準比較低。有的地方排水設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統建設滯后是造成內澇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質鋪裝,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時水滲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滲,也容易形成這段路面的積水。

首先,城市內澇在中國比較普遍。從發生的區域來看,以前主要發生在一些沿海地勢比較低的地區,現在內陸城市也經常發生。過去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小,可選擇的區域比較大,一般都選擇地勢比較高的地區建設,而現在,城市用地十分緊張,可選擇的余地少。
其次,城市的某些特定地點的發生率較高,例如立交橋。隨著現代城市的建設排水內澇方面也出現許多新問題。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橋下,降雨后會積水。過街的地下通道、鐵路橋、公路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而立交橋等在農耕社會是不存在的。
任何地區都有可能發生城市內澇,從城市設計研究的角度來說沒有主要分布地區的說法。
從世界范圍來看,城市內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幾率還是比較多,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城市內澇的發生率要低一些。發展中國家,例如亞洲的一些國家出現城市內澇,大家躲開避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在西方建設觀念上,就認為這是很大的事故。

中國現在正處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財富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積越來越大,就像在攤大餅。原來的河流和濕地都沒了,原來可以滲水的地面都變成不滲水的水泥地了。
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市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在不斷提高,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就對突然發生的積水和交通癱瘓等不能容忍。
一旦城市遭遇強暴雨襲擊,突然倍增的洪水無處可去,當然會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間成“河流”,廣場立即變“湖泊”,建設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帶的居民區、工廠等,隨之成了澤國。事實上,城市內澇本身,就是各種“城市病”集中發威的結果。
包括把公園、停車場、運動場等地設計得比其他地方低一點,暴雨時把水暫時存在這里,就不會影響正常的交通,像挪威,市區修得不是很整齊,他們的做法是多在市區建設綠地,發揮綠地的滲水功能,進行雨水量平衡,實現防災減災的作用。
一些國家還建設一些暫時儲水的調節池,等下完雨再進行二次排水。我們在實踐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總是出現問題,它才受到關注,存在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這是被動的應對措施,結果也是被動的。
解決城市內澇需要建立多層監管體系:一是設計行業需依照規范做事,規范必須嚴謹且有前瞻性,“有遠慮則無近憂”;二是加強市場監管,既要保障投資走向和可持續性,又要確定保險公司的責任;三是制定配套法律和有約束力的城市規劃,落實財政投入,設定建設和改善的時間表,如此可以依法依規劃行政問責,取得實效。
日本·千葉縣
千葉縣的雨水調蓄設施主要由濕地、跑步道、草坪廣場和游戲廣場等雨水可滲入的設施組成。周圍堤岸上設計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植物。濕地周邊水生植物茂盛,坡面上做了綠化,在保持良好凈化作用的同時使景色清新自然,吸引了附近居民和兒童前來休閑、玩耍。
在枯水期,景觀池維持整個調蓄設施中唯一的親水區域,人們可以到這里來散步、娛樂和休閑;在豐水期,當暴雨來臨時,警報提醒游人疏散,此時的游戲廣場、草坪廣場作為雨水調蓄滲透塘進行蓄水,暴雨過后儲蓄的雨水下滲,在削減洪峰流量的同時補充地下水源。
德國·漢堡
在德國漢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在洪水期有很強的調度水量能力。這種大規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證汛期排水通暢,又實現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德國推廣的新型雨水處理系統——“洼地—滲渠系統”,是包括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組成的設施。這些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
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儲存和在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盡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不僅大大減少了雨洪暴雨徑流,同時由于及時補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從而使城市水文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
2012年5月29日,武漢持續一整天的降雨導致武漢市區多處漬水,道路被淹。
2012年7月21日,北京全市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全市范圍出現多處大面積內澇積水,山區引發泥石流。暴雨致37人死亡19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近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