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圖
天氣圖是填有各地同時間的氣象觀測記錄、能反映一定區域天氣情況的特制地圖。氣象科技人員根據天氣分析原理和方法進行分析,從而揭示主要的天氣系統,天氣現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關系。天氣圖是目前氣象部門分析和預報天氣的一種重要工具。

1820年,德國H.W.布蘭德斯將過去各地的氣壓和風的同時間觀測記錄填入地圖,繪制了世界上第一張天氣圖。1851

按天氣圖圖面范圍的大小,有全球天氣圖、半球天氣圖、洲際天氣圖、國家范圍的天氣圖和區域天氣圖等。天氣圖上的氣象觀測記錄,由世界各地的氣象站用接近相同的儀器和統一的規范,在相同時間觀測后迅速集中而得。地面天氣圖每天繪制4次,分別用北京時間02時、08時、14時、20時(即世界時18時、00時、06時、12時)的觀測資料;高空天氣圖一天繪制兩次,用北京時間08時、20時(即世界時00時和12時)的觀測資料。

地面天氣圖
也稱地面圖。用于分析某大范圍地區某時的地面天氣系統和大氣狀況的圖。在此圖某氣象站的相應位置上,用數值或符號填寫該站某時刻的氣象要素觀測記錄。所填的氣象要素有:氣溫,露點,風向和風速,海平面氣壓和3小時氣壓傾向,能見度,總云量和低云量,高云、中云和低云的云狀,低云高,現時天氣和過去6小時內的天氣,過去6小時降水量,特殊天氣現象(如雷暴、大風、冰雹)等。根據各站的氣壓值繪等壓線,分析出高、低氣壓系統的分布;根據溫度、露點、天氣分布,分析并確定各類鋒的位置。這種天氣圖綜合表示了某一時刻地面鋒面、氣旋、反氣旋等天氣系統和雷暴、降水、霧、大風和冰雹等天氣所在的位置及其影響的范圍。
高空天氣圖
也稱高空等壓面圖或高空圖。用于分析高空天氣系統和大氣狀況的圖。某一等壓面的高空圖填有各探空站或測風站在該等壓面上的位勢高度、溫度、溫度露點差、風向風速等觀測記錄。根據有關要素的數值分析等高線、等溫線并標注各類天氣系統。等壓面圖上的等高線表示某一時刻該等壓面在空間的分布,反映高空低壓槽、高壓脊、切斷低壓和阻塞高壓等天氣系統的位置和影響的范圍。
低壓槽簡稱槽,它是在同高度上,氣壓低于毗鄰三面而高于另一面的區域,在等壓面(或等高面)圖上等高線(或等壓線)呈近似平行的V形,Λ形的低壓槽又稱倒槽。在低壓槽中,等壓線或等高線的氣旋性曲率最大的各點聯線即為該槽的槽線。槽線將低壓槽分為兩部分,低壓槽前進方向的一側為“槽前”,另一側為“槽后”。一般,槽前有上升氣流,多云雨天氣;槽后有下沉氣流,多晴好天氣。高壓脊簡稱脊,它是在海拔相同的平面上,氣壓高于毗鄰三面而低于另一面的區域,在等壓面(或等高面)圖上等高線(或等壓線)呈近似平行的∩形。在高壓脊中,等壓線或等高線的反氣旋性曲率最大的各點聯線即為脊線。等溫線表示該等壓面上的冷暖空氣分布,它們同等高線配合,表征天氣系統的動力和熱力性質。有時在圖上還繪有等風速線或等比濕線、等溫度露點差線等,反映急流和濕度的空間分布。常用的有 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300百帕、200百帕和100百帕等壓面圖,它們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別約為1500米、3000米、5500米、9000米、12000米和16000米。還有一種高空圖稱為厚度圖,用于分析某兩等壓面間氣層的厚度。這種厚度反映該氣層平均溫度的高低,氣層厚的地區大氣較暖,反之較冷。常用的有1000百帕到 500百帕的厚度圖。這種厚度圖常疊加在500百帕或700百帕等壓面圖上,用以表示 500百帕或700百帕圖上的溫度分布。
輔助圖
有熱力學圖表、剖面圖、變量圖等。
① 熱力學圖表。根據干空氣絕熱方程和濕空氣絕熱方程制作的圖表,也稱絕熱圖表。這種圖上一般印有等壓線(縱

② 剖面圖。是用于分析氣象要素在鉛直方向的分布和大氣的動力、熱力結構的圖。圖上填有各標準等壓面和特性層的氣溫、濕度和風向風速的記錄,繪有等風速線、等溫線、等位溫線、鋒區上、下界等。它分為空間剖面圖和時間剖面圖兩種。前者用多站同時的探空資料,表示某時刻沿某方向的鉛直剖面上大氣的物理特性;后者用單站連續多次的探空資料,表示某一時段內該站上空大氣狀況隨時間的演變情況。
③ 變量圖。又稱趨勢圖,可反映某氣象要素過去12小時或24小時變化的分布狀況。常用的有變壓(高)圖和變溫圖。較強的大范圍氣象要素變量區,對該要素未來的變化趨勢有一定的預示性。
④ 單站圖。有用極坐標繪制的單站高空風圖,它可以表示測站附近的高空風的鉛直切變強度等動力狀況和各層冷、暖平流的熱力狀態;也有地面或高空某些要素隨時間變化和偏離正常情況的曲線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