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減災日

國際減災日全稱“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時間是每年10月13日。1989年12月,第44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從1990年至1999年開展“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規定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災日,在全球倡導減少自然災害的文化,包括災害防止、減輕和備戰。2009年12月21日,第6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10月13日指定為國際減災日,意在提高人們在防災減災中如何采取行動的意識,最大限度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

國際減災日的全稱是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時間由最初確立的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的星期三于2009年變更為每年的10月13日。
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威脅人類的生存。所謂“減輕自然災害”,一般是指減輕由潛在的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對社會及環境影響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公眾的社會和經濟結構在災害中受到的破壞得以減輕到最低程度。
為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的挑戰,喚起人們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第6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10月13日指定為國際減災日,在全球倡導開展防災減災運動。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IDNDR)由原美國科學院院長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上首次提出,這一計劃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1987年12月11日,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69號決議,從1990年開始的20世紀最后十年定為國際減災十年。此后,聯合國在1988年12月20日通過的第43屆聯大203號決議,以及經濟及社會理事會1989年的99號決議中,都對開展國際減災十年的活動作了具體安排。
1989年12月,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關于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報告,決定從1990年至1999年開展“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規定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
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個國際減災十年日,聯大還確認了“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國際行動綱領。
國際減災十年活動結束后,聯大決定繼續在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紀念國際減災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導開展防災減災運動及減少自然災害的文化,包括災害防止、減輕和備戰。
2009年12月21日,第64屆聯大通過決議,將10月13日指定為國際減災日,意在提高人們在防災減災中如何采取行動的意識,最大限度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
確立國際減災十年和國際減災日,其目的都是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地區和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作為工作計劃的一部分,推動國家和國際社會采取各種措施以減輕各種災害的影響。
目的

行動的目的是:通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蟲、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的失調。
目標
行動的其目標是:增進每一國家迅速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的能力,特別注意幫助有此需要的發展中國家設立預警系統和抗災結構;考慮到各國文化和經濟情況不同,制訂利用現有科技知識的適當方針和策略;鼓勵各種科學和工藝技術致力于填補知識方面的重點空白點;傳播、評價、預測與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有關的現有技術資料和新技術資料;通過技術援助與技術轉讓、示范項目、教育和培訓等方案來發展評價、預測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并評價這些方案和效力。

長期以來,地震、風暴、海嘯、洪水、干旱、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每年都給人類帶來巨大危害,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自然災害的發生更加頻繁,如緬甸的熱帶風暴 、美國和印度遭遇的洪水、非洲之角面臨的旱災等。
根據聯合國2008年公布的一份報告,全球一些地區在幾十年中將面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干旱、洪水、熱帶風暴等自然災害的嚴重威脅,而最貧窮國家和缺乏抗災經驗的國家將成為氣候變化最大的受害者。從長遠來看,全球防災和減災形勢不容樂觀,各國依然任重道遠。

1991年10月9日主題是“減災、發展、環境??為了一個目標”。
1992年10月14日主題是“減輕自然災害與持續發展”。
1993年10月6日主題是“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要特別注意學校和醫院”(Stop Disasters; Focus on Schools and Hospitals)。
1994年10月12日主題是“確定受災害威脅的地區和易受災害損失的地區??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紀”(Protection of Vulnerable Communicities from the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1995年10月11日主題是“婦女和兒童--預防的關鍵”(Women and Children - the Key to Prevention),活動的重點是:召開婦女和兒童如何能在預防災害工作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各種會議;出版婦女和兒童如何在預防災害中發揮作用的研究專集,安排一些項目對婦女和兒童在防災中的作用作出專題調查報告等。
1996年10月9日主題是“城市化與災害”(Cities at Risk)。
1997年10月8日主題是“水:太多、太少??都會造成自然災害”(Water: Too Much.Too Little-The Main Cause of Natural Disasters)。
1998年10月14日主題是“防災與媒體--防災從信息開始”(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he Media)。
1999年10月13日主題是“減災的效益??科學技術在災害防御中保護了生命和財產安全”(Prevention Pays)。
2000年10月11日主題是“防災、教育和青年--特別關注森林火災”(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and Youth, with special focus on forest fires)。
2001年10月10日主題是“抵御災害,減輕易損性”(Countering Disasters; Targeting Vuherability)。
2002年10月9日主題是“山區減災與可持續發展”(Disaster Reduction for Sustainable Mountain Development)。
2003年:面對災害,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
2004年:減輕未來災害,核心是如何“學習”。
2005年:利用小額信貸和安全網絡,提高抗災能力。
2006年: 減災始于學校。
2007年:防災、教育和青年。
2008年:減少災害風險 確保醫院安全(Hospitals Safe from Disasters)。
2009年:讓災害遠離醫院。
2010年:建設具有抗災能力的城市:讓我們做好準備!(Making Cities Resilient: "My city is getting ready"。)
2011年:讓兒童和青年成為減少災害風險的合作伙伴。
2012年:女性——抵御災害的無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