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1614~1674) 清代詩人。字玉叔。號荔裳。萊陽(今屬山東)人。順治四年(1647)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吏部郎中,出為隴西道。順治十八年擢浙江按察使,因山東于七農民起義,仇家告他有牽連,因此,系禁三年,幾乎死于獄中。獲釋后,長時期流寓吳、越,至康熙十一年起用,授四川按察使。次年入京覲見,適逢吳三桂舉兵占領成都,因家屬留蜀,驚悸憂愁去世。曾修訂《秦州志》13卷。其生平事跡《清史稿·文苑》中有傳。
宋琬詩在清初頗有名,王士禎《池北偶談》說:"康熙以來詩人,無出南施北宋之右,宣城施閏章愚山,萊陽宋琬荔裳是也。"又說他后期詩歌,頗得力于杜甫、韓愈、陸游。沈德潛《清詩別裁》說:"宋以雄健磊落勝"。宋琬詩很少反映現實之作,內容當然不能和杜甫、陸游相比擬,只是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仿效而已。他的詩作內容大多抒寫個人的窮愁、哀傷,也有一些暗寓故國之思的作品。《庚寅臘月讀子美同谷七歌效其體以詠哀》《寫哀》《獄中對月》《晨星嘆》《埋憂》《聽鐘鳴》《悲落葉》等為代表作品。他的詩作以雄渾見長。18歲那年他“以辭賦文章屈其曹魏。每出一篇,視若虬珠拱壁。”
著作有《安雅堂全集》20卷,其中包括《安雅堂未刻稿》《入蜀集》《二鄉亭詞》以及雜劇《祭皋陶》等。
“一代詩宗”清官宋琬
宋琬清初著名詩人,與安徽宣城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稱。
宋琬出身世代書香名宦之家。高祖宋黻,明中葉進士、官至浙江副使。其父宋應亨,明末進士,累官至吏部郎中。宋琬自幼聰敏好學,才華出眾,應試縣、府、道皆名列榜首。清順治三年(1646)鄉試亞魁,翌年中進士,授戶部河南司主事。后升調吏部稽勛司主事。其廉潔奉公,辦事精明,1654年出任隴西右道僉事。到任不久,秦州發生地震,數萬百姓無家可歸。宋琬一面組織群眾重建家園,一面采取措施賑濟百姓。因國庫空虛,便“出家財,自萊陽郵至以恤其災”。因其救災有功,清廷“欽賜蟒服加一級,優升永平副使,管軍餉”。
十八年(1661),宋琬升任浙江按察使。次年春,其侄宋一柄誣告他與義軍首領于七通謀,被嚇詔入獄。全家被抄,其家人也被押送京入獄。兩年后,清廷認為“窮治無跡,證虛不當坐”,將其釋放。此時宋琬已無家可歸,只好漂泊江南,寄人籬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訟,冤始盡白”,冤情得以昭雪,再次被清廷啟用,授四川按察使。任內興利除弊,將豪強所占的城中空地和郊外荒田分給難民耕種,使他們得以安居樂業。并改革當地陳規陋習,深受百姓愛戴。翌年,宋琬進京述職,適逢吳三桂兵變,他憂憤成疾,病死京都,時年59歲。
宋琬是清初一位有影響的詩人。早年在京師吏部任職時,就與給事中嚴沆、部郎施閏章、丁澎等人經常唱和,名滿京師,時有“燕臺七子”之稱。他的詩多寫個人的失意和愁苦,情調戚傷。《聽鐘鳴》一詩中寫道:“聽鐘鳴,所聽非一聲;一聲才到枕,雙淚無縱橫。白頭老鳥作鬼語,群飛啞啞還相驚。”寫的凄惋動人,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他的詩中也有不少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反映民眾的苦難及美好愿望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在《漁家詞》一詩中,詩人憤怒地揭露了租吏的兇相與貪婪,反映漁民生活的艱難,讀之催人淚下。在《同歐陽令同飲鳳凰山下》一詩中寫道:“茅茨深處隔煙霞,雞犬寥寥有數家。寄語武陵仙吏到,莫將征稅得桃花。”表達了詩人的美好愿望。
另外宋琬的詩詞寫得凄婉動人,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聽鐘鳴,所聽非一聲。一聲才到枕,雙淚忽縱橫。白頭老烏作鬼語,群飛啞啞還相驚。”(《聽驚鳴》)“悲落葉,落葉絲相接。無復語流鶯,飄搖舞黃蝶,朝如繁華之佳人,夕若蘼蕪之棄妾。”(《悲落葉》)
宋琬的詩在藝術上是有較高造詣的,古體詩和律詩寫得尤好。用語奇麗,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屬對工巧,極為時人所推崇。稱之為“詩人之雄”,有人贊為“東海之偉人”。與他同時代的金之俊,在為《安雅堂集》所做的序中說:他的詩“其識宏,其慮遠,其情長,其氣清以厚,其調雋以永,其格嚴以老,其言確以質,殆有如懷沙遠游,屈子悲憤之所感乎。"
宋琬一生著述很多,現在能見到的詩有1333首,詞165首,文223篇,此外還有賦2篇、劇本一個,均收在《安雅堂集》里。萊陽市圖書館現存《安雅堂集》16卷,其木刻版尚保藏數百片之多。
宋琬故居現改為萊陽市博物館,館內中心建筑宋琬紀念館坐北朝南,單層舉架式硬山磚木結構,為萊陽市僅存的一處完整古建筑。紀念館內陳列宋琬塑像及其著作、手跡、印章、《安雅堂集》木刻版,還有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藝術家的題詞。
上一篇: 舒位 | 下一篇: 宋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