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下榻紫陽洞,被這里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戀,一住就是數年。他平日與崇佛寺、太陽廟、觀音洞等院大師為友,互相唱酬。白天賞茶、采茶、晚間談詩品茶,探討茶事,著名立說,學識大進。他為了考察淮南茶區,復東出舒州、南下黃州,北上壽州,再回紫陽洞,寫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經八之出?;茨喜韫庵萆?,義陽、舒州次,壽州、黃州、蘄州下的簡明品定,既依次。
陸羽走后,山民為了紀念他對淮南茶的貢獻,在紫陽洞中,也增設了他的神位。定清明節為敬茶神節。民俗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試新火”的雅事。
淮南茶光州上,義陽、舒州次
光州,現在信陽市光山縣古稱。古時包括、信陽、固始、光山、商城等地區。
光州茶,也就是現在的信陽毛尖茶。
賽山玉蓮則是信陽毛尖中極品之一,出自光山縣涼亭。
陸羽是茶秘密的發現者
陸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學。
茶就是“人在草木間”。草木如詩,美人如織,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來自草木,因人而獲得獨特價值。確切地說,茶是因為陸羽擺脫自然束縛獲得解放,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寫作荼,有著藥的屬性。華夏族的鼻祖神農氏終生都在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神農嘗完百草而成《神農本草》,里面記載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質,體現了華夏人對自然的簡單認識: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神農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焙茱@然,在這里荼是類似于靈芝草之類的藥物而已。
《爾雅》中槚,是荼的分類,特指味道比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層面上的直接體驗,那個時候的國人觀念,草木是一體,而不是今日植物學意義上的喬灌木之謂?!对娊洝飞险f,“有女如荼”,說的是顏色層面。當時,人并不日常飲茶,除非真的生病。
陸羽自己所列的其他幾個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只是對荼的進一步分類,賦予時令上的區別。也就是說,在荼時代,荼只是一種可用的藥草而已,這點不會因為它在不用地方與不同季節的稱呼而改變。
而“茶”不一樣。《茶經》開篇就把茶作為主體,陸羽用史家為人作傳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弊源碎_始了對茶的全面擬人化定義,陸羽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對茶作了評判辭,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統)、形狀(容顏)、稱謂(姓名)、生長環境(成長教育)、習性(性格、品質)等等方面,而茶與人關系,就像茶自身因為生長環境有所區別一樣,需要區別看待。
陸羽說:“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茶不久從自身的藥物屬性中脫離出來,也從其他類植物中脫離出來。一旦喝了茶,醍醐、甘露之類的上古絕妙飲品都要做出讓步,成為附庸。
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夠的心思,茶的時令,造法一旦有所誤差,喝起來不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會喝出病來,受其累其害,最終失茶。對茶的追求不能南轅北轍,因為茶,需要人賦予它新的生命與價值,為此,人也要有足夠虔誠的態度。
茶的秘密被寫進了三卷十節,不過7000字的《茶經》里,陸羽秉承神農衣缽,凡茶都親歷其境、“親揖而比”、“親灸啜飲”、“嚼味嗅香”,盡顯虔誠姿態,此后,華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陸羽的論述里。
在《茶經》后面的幾節里,茶之具,談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采制方法;茶之器,敘述煮茶 、飲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茶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茶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茶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茶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布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并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茶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
從茶的實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選擇,各地風俗的呈現,茶的華夏版圖也變得清晰可見,到最后形成的是茶的圖騰與儀式,《茶經》所要表達的意圖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運化之中,只有與自然渾為一體,才能再回到自然。(周重林,《茶的精神》)
陸羽走后,山民為了紀念他對淮南茶的貢獻,在紫陽洞中,也增設了他的神位。定清明節為敬茶神節。民俗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試新火”的雅事。
淮南茶光州上,義陽、舒州次
光州,現在信陽市光山縣古稱。古時包括、信陽、固始、光山、商城等地區。
光州茶,也就是現在的信陽毛尖茶。
賽山玉蓮則是信陽毛尖中極品之一,出自光山縣涼亭。
陸羽是茶秘密的發現者
陸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學。
茶就是“人在草木間”。草木如詩,美人如織,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來自草木,因人而獲得獨特價值。確切地說,茶是因為陸羽擺脫自然束縛獲得解放,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寫作荼,有著藥的屬性。華夏族的鼻祖神農氏終生都在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神農嘗完百草而成《神農本草》,里面記載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質,體現了華夏人對自然的簡單認識: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神農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焙茱@然,在這里荼是類似于靈芝草之類的藥物而已。
《爾雅》中槚,是荼的分類,特指味道比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層面上的直接體驗,那個時候的國人觀念,草木是一體,而不是今日植物學意義上的喬灌木之謂?!对娊洝飞险f,“有女如荼”,說的是顏色層面。當時,人并不日常飲茶,除非真的生病。
陸羽自己所列的其他幾個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只是對荼的進一步分類,賦予時令上的區別。也就是說,在荼時代,荼只是一種可用的藥草而已,這點不會因為它在不用地方與不同季節的稱呼而改變。
而“茶”不一樣。《茶經》開篇就把茶作為主體,陸羽用史家為人作傳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弊源碎_始了對茶的全面擬人化定義,陸羽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對茶作了評判辭,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統)、形狀(容顏)、稱謂(姓名)、生長環境(成長教育)、習性(性格、品質)等等方面,而茶與人關系,就像茶自身因為生長環境有所區別一樣,需要區別看待。
陸羽說:“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茶不久從自身的藥物屬性中脫離出來,也從其他類植物中脫離出來。一旦喝了茶,醍醐、甘露之類的上古絕妙飲品都要做出讓步,成為附庸。
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夠的心思,茶的時令,造法一旦有所誤差,喝起來不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會喝出病來,受其累其害,最終失茶。對茶的追求不能南轅北轍,因為茶,需要人賦予它新的生命與價值,為此,人也要有足夠虔誠的態度。
茶的秘密被寫進了三卷十節,不過7000字的《茶經》里,陸羽秉承神農衣缽,凡茶都親歷其境、“親揖而比”、“親灸啜飲”、“嚼味嗅香”,盡顯虔誠姿態,此后,華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陸羽的論述里。
在《茶經》后面的幾節里,茶之具,談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采制方法;茶之器,敘述煮茶 、飲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茶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茶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茶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茶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布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并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茶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
從茶的實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選擇,各地風俗的呈現,茶的華夏版圖也變得清晰可見,到最后形成的是茶的圖騰與儀式,《茶經》所要表達的意圖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運化之中,只有與自然渾為一體,才能再回到自然。(周重林,《茶的精神》)
上一篇: 劉蕃 | 下一篇: 李夷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