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下面,我們從哲學思想、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分別予以簡單介紹。
1、哲學思想
在哲學方面,李泌反對命定論。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六記載,在建中元年(780),就有術士桑道茂上書德宗,說“陛下不出數年,暫有離宮之厄。臣望奉天有天子氣,宜高大其城以備非常”。到了建中四年(783),德宗真的因兵變而逃往奉天。事后,德宗談起此事時,認為這是命中注定,非人力可以改變。接著,李泌與德宗有一個精彩的對話:(李泌)對曰:“夫命者,已然之言。主相造命,不當言命。言命,則不復賞善罰惡矣。桀(誤,應作紂)曰:‘我生不有命白天?’武王數紂曰:‘謂
已有天命。’君而言命,則桀、紂矣。”帝曰:“朕請不復言。”(《新唐
書,李泌傳》)通過這段對話,可見李泌是一位頭腦十分清醒的政治家,特別是在天命思想濃厚的古代,李泌的這一看法更為難得。他重人事、輕天命的思想是指導他政治事業成功的基本保證。
2、政治才能
在他幾歲大的時候,就曾當面批評名相張九齡不該喜歡“軟美者”,讓張九齡佩服得連呼他為“小友”(《新唐書·李泌傳》)。他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善于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的關系
這一點十分重要,統治集團內部關系是否和諧,直接決定了這個集團的成敗存亡。肅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寧王李談為天下兵馬元帥,而李泌力爭,認為應該由其兄太子李豫(即代宗)擔任此職。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政權的分裂。肅宗聽取了李泌的建議。李談遭讒被殺后,李泌又勸代宗追封他為帝(見《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這些做法,既協調了兄弟之間的關系,又保證了政權的統一。在克復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協調了玄宗與肅宗的父子關系。當時,肅宗上奏避難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東宮為太子,李泌斷言玄宗不會回來了,當肅宗問起該怎么辦時,“泌乃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戀晨昏,請促還以就孝養”。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說:“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東矣。”(《新唐書·李泌傳》)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這才高高興興地回去當了“天子父”。因為玄宗知道,即便是兒子真心讓位,那些功臣也不會愿意,權力交接的結果很可能會引起另一場動亂,更何況自己已經老了。李泌可以說是洞察了各種政治關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從而作出相應的恰當安排。
(2)具有闊大的政治家胸懷
肅宗當太子時,權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幾乎不保。肅宗即位后,便想復仇:“(肅宗)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廣,使脅。從之徒得釋言于賊。帝不悅,曰:‘往事卿忘之乎?’對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氣候惡,且春秋高,聞陛下錄舊怨,將內慚不懌,萬一有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廣不能安親也。’帝感悟,抱泌頸以泣曰:‘朕不及此。’”(《新唐書·李泌傳》)李泌想盡辦法,就是希望肅宗能夠以一位心胸開闊的皇帝形象出現在臣民面前。他對別人這樣要求,對自己也是如此。貞元三年(787),當李泌被任命為宰相時,他對皇上表態說:“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臣無可報也。”(《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二二)這充分表現出一位宗教家、政治家的氣度。
(3)反妥協,反割地,作風果敢
建中四年,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反,緊接著,身為太尉、朔方節度使的李懷光亦反,再加上當時出現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德宗可以說是內外交困,于是就有大臣提出與李懷光妥協。這時,“李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復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新唐書·李泌傳》)。李泌用帶有文學浪漫色彩的方法十分清楚地分析了李懷光與朝廷的關系,說服了皇上,李懷光叛亂最終被平息。
對國內的悍將態度如此,對國外強敵的態度也如此。朱泚叛亂時,德宗曾向吐蕃人求援,并答應事成后把安西、北庭兩塊地方割讓給吐蕃。后來,還是依靠唐軍的力量擊敗了叛軍,而吐蕃不僅不積極進兵,甚至連追擊潰退叛軍時也不賣力,而且還趁機把武功地區搶劫一空。平叛后,吐蕃派使者來要土地,德宗也已經同意,而李泌堅決反對,說:“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吐厥,皆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并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新唐書·李泌傳》)李泌的意見合情合理,朝廷最終拒絕割讓土地。
通過這兩件事情,我們看到了李泌果敢堅強的一面,他不僅捍衛了朝廷的尊嚴,而且還捍衛了民族的尊嚴,維護了國家的利益。
(4)具有傳統士大夫的死節精神
以上所舉事例,都還沒有直接涉及到李泌的個人利益,那么在關系到自身安危時,李泌又是如何表現呢?德宗立李誦(即順宗)為太子,太子妃的母親是郜國公主,郜國公主犯蠱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牽連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廢除對蠱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對此,李泌反對的態度相當堅決,以至于德宗說:“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竟拿滅族來威脅李泌,而李泌執意更堅:“世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新唐書·李泌傳》接著記載說:李泌“執爭數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泌毫不妥協,不顧全家性命,竟然與皇上爭執達數十次之多,這種威武不屈的精神實為難得。
除上述外,李泌的政績還很多,如調整官俸、裁減冗員、如何安置功臣等等,都能匡正時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軍事才能
在安史之亂、肅宗靈武即位之時,李泌就對國家命運作出了正確的預測:第一,叛軍猖獗不—廠多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參與叛亂的多是異族人,而華人寥寥,這說明安史叛亂沒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軍把掠奪到的財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陽,可見叛軍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第二,李泌為肅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隨祿山者,獨阿史那承慶耳。使子儀毋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里,其精卒勁騎,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會扶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北并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新唐書·李泌傳》)李泌的這個方略是非常正確的,他反復告誡肅宗“無欲速”,要著眼于長久,目的是要把叛軍趕出老巢,一網打盡,不留后患。開始,這一計劃也得到肅宗的認可,但后來肅宗急功近利,堅持先收復長安,結果把叛軍趕回河北,從而形成割據局面,遺患無窮。李泌的這段談話可以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媲美,可惜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兩位謀略家都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
李泌還寫了一篇《議復府兵制》,希望能夠恢復原有的府兵制,以便從根本上遏止軍閥割據。但這一建議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于數十年后,杜牧在《原十六衛》中又一次提出這一問題。
4、經濟才能
在經濟方面,雖然李泌沒有直接經管過國家財務,但也顯示了一定的才能。
在古代,漕運是國家大事,也是難事。在任陜虢觀察使期間,李泌挖山開路,以便餉漕。由于此事極大地改善了京師的糧食供應,李泌被升遷為檢校禮部尚書。任相后,大力改革一些經濟管理方面的弊端,《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時方鎮私獻于帝,歲凡五十萬緡,其后稍損至三十萬,帝以用度乏問泌,泌請天下供錢歲百萬給宮中,勸不受私獻。凡詔旨須索,即代兩稅,則方鎮可以行法,天下紓矣。”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總之,李泌在政治上是成功的,當時人柳砒就說:“兩京復,泌謀居多,其功乃大于魯連、范蠡。”(《新唐書·李泌傳》)把李泌同歷代文人心目中的偶像魯連、范蠡相提并論,這一評價可以說是相當高的。
1、哲學思想
在哲學方面,李泌反對命定論。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六記載,在建中元年(780),就有術士桑道茂上書德宗,說“陛下不出數年,暫有離宮之厄。臣望奉天有天子氣,宜高大其城以備非常”。到了建中四年(783),德宗真的因兵變而逃往奉天。事后,德宗談起此事時,認為這是命中注定,非人力可以改變。接著,李泌與德宗有一個精彩的對話:(李泌)對曰:“夫命者,已然之言。主相造命,不當言命。言命,則不復賞善罰惡矣。桀(誤,應作紂)曰:‘我生不有命白天?’武王數紂曰:‘謂
已有天命。’君而言命,則桀、紂矣。”帝曰:“朕請不復言。”(《新唐
書,李泌傳》)通過這段對話,可見李泌是一位頭腦十分清醒的政治家,特別是在天命思想濃厚的古代,李泌的這一看法更為難得。他重人事、輕天命的思想是指導他政治事業成功的基本保證。
2、政治才能
在他幾歲大的時候,就曾當面批評名相張九齡不該喜歡“軟美者”,讓張九齡佩服得連呼他為“小友”(《新唐書·李泌傳》)。他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善于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的關系
這一點十分重要,統治集團內部關系是否和諧,直接決定了這個集團的成敗存亡。肅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寧王李談為天下兵馬元帥,而李泌力爭,認為應該由其兄太子李豫(即代宗)擔任此職。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政權的分裂。肅宗聽取了李泌的建議。李談遭讒被殺后,李泌又勸代宗追封他為帝(見《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這些做法,既協調了兄弟之間的關系,又保證了政權的統一。在克復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協調了玄宗與肅宗的父子關系。當時,肅宗上奏避難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東宮為太子,李泌斷言玄宗不會回來了,當肅宗問起該怎么辦時,“泌乃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戀晨昏,請促還以就孝養”。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說:“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東矣。”(《新唐書·李泌傳》)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這才高高興興地回去當了“天子父”。因為玄宗知道,即便是兒子真心讓位,那些功臣也不會愿意,權力交接的結果很可能會引起另一場動亂,更何況自己已經老了。李泌可以說是洞察了各種政治關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從而作出相應的恰當安排。
(2)具有闊大的政治家胸懷
肅宗當太子時,權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幾乎不保。肅宗即位后,便想復仇:“(肅宗)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廣,使脅。從之徒得釋言于賊。帝不悅,曰:‘往事卿忘之乎?’對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氣候惡,且春秋高,聞陛下錄舊怨,將內慚不懌,萬一有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廣不能安親也。’帝感悟,抱泌頸以泣曰:‘朕不及此。’”(《新唐書·李泌傳》)李泌想盡辦法,就是希望肅宗能夠以一位心胸開闊的皇帝形象出現在臣民面前。他對別人這樣要求,對自己也是如此。貞元三年(787),當李泌被任命為宰相時,他對皇上表態說:“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臣無可報也。”(《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二二)這充分表現出一位宗教家、政治家的氣度。
(3)反妥協,反割地,作風果敢
建中四年,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反,緊接著,身為太尉、朔方節度使的李懷光亦反,再加上當時出現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德宗可以說是內外交困,于是就有大臣提出與李懷光妥協。這時,“李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復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新唐書·李泌傳》)。李泌用帶有文學浪漫色彩的方法十分清楚地分析了李懷光與朝廷的關系,說服了皇上,李懷光叛亂最終被平息。
對國內的悍將態度如此,對國外強敵的態度也如此。朱泚叛亂時,德宗曾向吐蕃人求援,并答應事成后把安西、北庭兩塊地方割讓給吐蕃。后來,還是依靠唐軍的力量擊敗了叛軍,而吐蕃不僅不積極進兵,甚至連追擊潰退叛軍時也不賣力,而且還趁機把武功地區搶劫一空。平叛后,吐蕃派使者來要土地,德宗也已經同意,而李泌堅決反對,說:“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吐厥,皆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并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新唐書·李泌傳》)李泌的意見合情合理,朝廷最終拒絕割讓土地。
通過這兩件事情,我們看到了李泌果敢堅強的一面,他不僅捍衛了朝廷的尊嚴,而且還捍衛了民族的尊嚴,維護了國家的利益。
(4)具有傳統士大夫的死節精神
以上所舉事例,都還沒有直接涉及到李泌的個人利益,那么在關系到自身安危時,李泌又是如何表現呢?德宗立李誦(即順宗)為太子,太子妃的母親是郜國公主,郜國公主犯蠱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牽連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廢除對蠱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對此,李泌反對的態度相當堅決,以至于德宗說:“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竟拿滅族來威脅李泌,而李泌執意更堅:“世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新唐書·李泌傳》接著記載說:李泌“執爭數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泌毫不妥協,不顧全家性命,竟然與皇上爭執達數十次之多,這種威武不屈的精神實為難得。
除上述外,李泌的政績還很多,如調整官俸、裁減冗員、如何安置功臣等等,都能匡正時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軍事才能
在安史之亂、肅宗靈武即位之時,李泌就對國家命運作出了正確的預測:第一,叛軍猖獗不—廠多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參與叛亂的多是異族人,而華人寥寥,這說明安史叛亂沒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軍把掠奪到的財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陽,可見叛軍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第二,李泌為肅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隨祿山者,獨阿史那承慶耳。使子儀毋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里,其精卒勁騎,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會扶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北并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新唐書·李泌傳》)李泌的這個方略是非常正確的,他反復告誡肅宗“無欲速”,要著眼于長久,目的是要把叛軍趕出老巢,一網打盡,不留后患。開始,這一計劃也得到肅宗的認可,但后來肅宗急功近利,堅持先收復長安,結果把叛軍趕回河北,從而形成割據局面,遺患無窮。李泌的這段談話可以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媲美,可惜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兩位謀略家都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
李泌還寫了一篇《議復府兵制》,希望能夠恢復原有的府兵制,以便從根本上遏止軍閥割據。但這一建議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于數十年后,杜牧在《原十六衛》中又一次提出這一問題。
4、經濟才能
在經濟方面,雖然李泌沒有直接經管過國家財務,但也顯示了一定的才能。
在古代,漕運是國家大事,也是難事。在任陜虢觀察使期間,李泌挖山開路,以便餉漕。由于此事極大地改善了京師的糧食供應,李泌被升遷為檢校禮部尚書。任相后,大力改革一些經濟管理方面的弊端,《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時方鎮私獻于帝,歲凡五十萬緡,其后稍損至三十萬,帝以用度乏問泌,泌請天下供錢歲百萬給宮中,勸不受私獻。凡詔旨須索,即代兩稅,則方鎮可以行法,天下紓矣。”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總之,李泌在政治上是成功的,當時人柳砒就說:“兩京復,泌謀居多,其功乃大于魯連、范蠡。”(《新唐書·李泌傳》)把李泌同歷代文人心目中的偶像魯連、范蠡相提并論,這一評價可以說是相當高的。
上一篇: 李適之 | 下一篇: 劉庭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