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人物(清
2.南京乾灃健康
3.湖北美術學院
4.甘肅省人力資
5.開封市委組織
6.濱州市環境保
7.CCTV-4主持人
8.革命先烈(山西
9.政協沈陽市第
10.南陽市青年書
11.中山大學中山
12.中國傳媒大學
13.河北世佳網絡
14. 新華社資深
15.廣安縣衛生局
16.遼寧省委常委
17.郵政科學研究
18.淮北煤炭師范
19.山東中醫藥大
20.鄭州市金水區
新華社資深記者,20世紀50年代初就被新聞界和社會上廣大讀者所關注。北大和復旦等高校把他當時寫的《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誕生了》等新聞特寫,列為新聞系的參考教材,認為它在新聞寫作上有新的突破。可李峰則說,他走運,是黨和人民給了他不少沒有想到的機遇。
60年代他寫的通訊《‘一厘錢’精神》,報道的是一厘錢、一根火柴、一分鐘的小事,獻給讀者的卻是顛撲不破的一個真理:偉大的事業要從最小的事情作起。這篇通訊播發后轟動全國。中央和地方的報紙都全文刊登。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領導機關專發決定或通知,號召大家學習。“一厘錢精神”成了全國開展增產節約的行動口號,一直持續不斷。就在它發表38年后的21世紀之初,新華社還喜報“一厘錢精神”催人創出了一個大型工業集團。
寫的《桌子上唱起了大戲》等關于常州工業大發展的調查報告,又掀起了“全國學常州”的熱潮,也一連持續多年。《‘一厘錢’精神》和常州篇,竟赫然先后上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紅頭文件”。文件中倡導他報道的經驗和高尚的精神。一個記者的報道上中央文件,這在中國新聞史上當屬罕見之事。
50年代寫的有關第二個五年計劃國家應采取什么樣的技術政策的述評,70年代寫的應重視讓職工嘗到改革甜頭,從而化作搞“四化”動力的通訊《放鹽不多就能咸》,都曾榮幸地受到鄧小平這位偉人的重視和稱贊。李峰寫的《鄉土奇葩——記農民企業家魯冠球》的通訊,受到當時全國整黨指導委員會領導同志的表揚,并指示此通訊可作為當時農村整黨的學習材料。他先后為人民日報寫的雜文式的評論《改革要唱進行曲》、《讓黨委書記更有魅力》等,也受到了中央高層領導的贊揚。
發表于《半月談》的《假若真有位置學》,制作成了“電視政論雜文”,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一播再播,有十多個省市的觀眾來信要求重播或索要文稿。
還拍攝了長年高掛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讓敵人的“鐵軌大翻身”攝影名作。而有趣的這曾是他忘記了的作品。戰友告訴他以后,他才恍然想起,在戰爭烽火連天中自己拍下了這張如今已“走向世界”的戰地攝影。他這個沒有大學文憑、沒有受過新聞專業教育的人擔任了中國新聞學院教授,被中國社科院聘為新聞專業碩士生導師。他領導創辦了被中宣部領導譽為“中華第一刊”的《半月談》雜志,發行量最高達700多萬份。他還主持創辦了《經濟參考》報。他當了10年全國政協委員,其間還當了5年全國政協學委會委員。
出版了以新聞通訊及戰地攝影、雜文隨筆、新聞論述共三卷的《李峰文集》。作者戲稱這是他的“安魂集”。他又慚言“出書方知寫得少”,那文集也是“憾少集”。
60年代他寫的通訊《‘一厘錢’精神》,報道的是一厘錢、一根火柴、一分鐘的小事,獻給讀者的卻是顛撲不破的一個真理:偉大的事業要從最小的事情作起。這篇通訊播發后轟動全國。中央和地方的報紙都全文刊登。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領導機關專發決定或通知,號召大家學習。“一厘錢精神”成了全國開展增產節約的行動口號,一直持續不斷。就在它發表38年后的21世紀之初,新華社還喜報“一厘錢精神”催人創出了一個大型工業集團。
寫的《桌子上唱起了大戲》等關于常州工業大發展的調查報告,又掀起了“全國學常州”的熱潮,也一連持續多年。《‘一厘錢’精神》和常州篇,竟赫然先后上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紅頭文件”。文件中倡導他報道的經驗和高尚的精神。一個記者的報道上中央文件,這在中國新聞史上當屬罕見之事。
50年代寫的有關第二個五年計劃國家應采取什么樣的技術政策的述評,70年代寫的應重視讓職工嘗到改革甜頭,從而化作搞“四化”動力的通訊《放鹽不多就能咸》,都曾榮幸地受到鄧小平這位偉人的重視和稱贊。李峰寫的《鄉土奇葩——記農民企業家魯冠球》的通訊,受到當時全國整黨指導委員會領導同志的表揚,并指示此通訊可作為當時農村整黨的學習材料。他先后為人民日報寫的雜文式的評論《改革要唱進行曲》、《讓黨委書記更有魅力》等,也受到了中央高層領導的贊揚。
發表于《半月談》的《假若真有位置學》,制作成了“電視政論雜文”,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一播再播,有十多個省市的觀眾來信要求重播或索要文稿。
還拍攝了長年高掛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讓敵人的“鐵軌大翻身”攝影名作。而有趣的這曾是他忘記了的作品。戰友告訴他以后,他才恍然想起,在戰爭烽火連天中自己拍下了這張如今已“走向世界”的戰地攝影。他這個沒有大學文憑、沒有受過新聞專業教育的人擔任了中國新聞學院教授,被中國社科院聘為新聞專業碩士生導師。他領導創辦了被中宣部領導譽為“中華第一刊”的《半月談》雜志,發行量最高達700多萬份。他還主持創辦了《經濟參考》報。他當了10年全國政協委員,其間還當了5年全國政協學委會委員。
出版了以新聞通訊及戰地攝影、雜文隨筆、新聞論述共三卷的《李峰文集》。作者戲稱這是他的“安魂集”。他又慚言“出書方知寫得少”,那文集也是“憾少集”。
上一篇: 令狐峘 | 下一篇: 李陽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