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寂(840—901) 唐僧人,曹洞宗創始人之一。本姓黃,福建莆田人。少習儒學,十九歲出家,后從良價學禪,得心印。因住臨川曹山(在今江西宜黃),被稱“曹山本寂”。大振洞門禪風,詳說良價“五位君臣”旨意,參問者頗多。曾注《寒山子詩集》。
據黃氏族譜記載,本寂在俗乃是江口鎮囊山慈壽寺開山祖師妙應的同胞兄弟,莆仙佛門世代稱為“黃家兄弟禪師”。宋贊寧等《宋高僧傳》卷第十三《梁撫州曹山本寂傳》載:晚唐莆田多衣冠士子僑寓,儒風振起,有“小稷下”之稱。稷下為古代齊地名,戰國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本寂“少染魯風,率多強學,自爾淳粹獨凝,道性天發。”他十九歲時,父母已經去世,不愿仕途進取,棄儒學佛,往福唐縣(今福清市)靈石山翠石院,禮元修和尚為受業師出家,法名 身章,號本寂。然而元修乃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僧人,本寂出家之初乃依止其師修習密宗法門。
本寂出家后的五、六年之間,與其俗兄妙應共議舍祖上所遺居宅改為佛宇,并將其父母葬于寺東,號稱“雙燕棲梁”,墓碣書刻“五大夫黃公之墓”。寺宇初未立名,俗稱塔院,后于五代閩王審知賜匾命名“國歡院”;是地俗名國歡,實源于此。也是本寂出家后的五、六年內,他受故鄉緇素佛子敦請,曾經回梓開山創建九峰寺,此寺而今猶存。
唐咸通五年(864年),本寂“年二十五,師(指本寂受業師)方許受戒”,然“而舉措威儀,皆如舊習”。他受了具足戒之后,便就離開了師門,出省北上云游,尋師證悟,以求發明宗旨。此時良價禪師在江西洞山弘揚其首創的一家禪風,世“洞上宗風”,法席稱盛,四方贊仰。本寂前往洞山參謁良價,相逢問答,頗相契合。良價非常器重本寂,自此入室為其首席弟子。本寂在洞山盤桓數載,朝夕請益,終于得良價秘密印證悟解,心傳洞上宗旨。不久他便辭別洞山,先往廣東韶州曹溪禮拜六祖慧能真身塔,迅而返回吉水(今江西臨川縣)。當地僧眾久仰本寂盛名德望,請他開法接化。然他追念六祖慧能在曹溪所創的道風,便把吉水山改名曹山,卓錫于斯舉揚本家的宗風,故有“曹山本寂”之稱。后因黃巢率領農民起義軍進駐該山,本寂乃又遷往荷玉山,把一位信士所舍的何王觀改為荷玉寺,繼續聚徒廣闡玄化。猶有一說,
荷玉山乃被改成曹山。抑或二山相距不遠,均有曹山之稱。
本寂在曹山弘禪接化三十來年,法席大興,學者薈萃,嗣法弟子杰出者十四人,門人不計其數,而趨集于其座下參禪的十方僧侶,常年“冬夏盈千二百三百”,大振良價的洞上宗風,形成一大新興的宗派。后世合取其師徒二人住以傳禪的二山之名稱為“曹洞宗”,其法裔廣泛盛傳天下禪門。曹山禪風大振之際,山下有一鐘陵大王仰慕本寂盛德逸才,再三派遣使者請他到府作客,均被本寂婉言辭絕。第三次遣使迎請之時,大王乃告使者:“此番若不見曹山大師前來,你休想活命!”使者奉命到山,跪在本寂座前潸然泣道:“和尚慈悲,救度一切。和尚此番若然不赴王命,弟子滿門便成灰粉!”本寂將其扶起來就坐并安慰道:尊使不須憂慮,貧道作一首古人偈呈上大王,必保無事!”偈曰:
摧殘枯木倚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見之猶不顧,郢人那更苦追尋。
全偈陳情言志,語言樸素優美,尤以郢人比喻知己的人,婉辭手法絕妙。鐘陵大王讀罷此偈,遙向曹山頂禮曰:“弟子今生無緣拜見曹山
大師也!”作為青原下第五世的本寂禪師,是曹洞宗禪法之大成者,其禪風立五位君臣”為宗要,從事理、體用關系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宋智紹《人天眼目》說其“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此宗形成而異軍突起,大振青原行思一系的禪風。
本寂禪師自二十五歲登戒之后北上云游,后來長期卓錫曹山傳禪創宗直至示寂的三十多年間,在佛典及方志中未見其有回梓過的記載。他于唐天復元年(901年)六月十六日辰時,于曹山荷玉寺丈室親自焚香宴坐而化,世壽六十有二,僧夏三十七年,全身葬于曹山西丘,唐昭宗賜謚元證大師,塔名“福圓”。
本寂生前著有《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一卷、《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卷、《解釋洞山五位顯訣》等傳世,并曾注釋《寒山子詩》,文辭遒麗,盛行于世。
上一篇: 包融 | 下一篇: 白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