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龜
guī ? ㄍㄨㄟˉ
● 龜
qiū ? ㄑㄧㄡˉ
◎ 均見“龜”。
漢語字典
[①][guī]
[《廣韻》居追切,平脂,見。]
“龜1”的繁體字。亦作“龜1”。
(1)爬行動物的一科。身體長圓而扁,背腹都有硬甲,四肢短,趾有蹼,頭、尾和四肢都能縮入甲殼內。多生活在水邊,吃植物或小動物。生命力強,耐饑渴,肉可食,甲可入藥。
(2)龜甲。古代用作占卜之具,遂為占卜之稱。
(3)龜甲。古代用作貨幣。
(4)指獸類背部隆高處。
(5)龜袋的省稱。
(6)印章的代稱。古代印章多為龜形紐,故稱。
(7)龜形的碑座。
(8)酒杯。古時以龜目飾尊,后遂借稱酒杯。
(9)詈詞。譏稱其妻有外遇的人。
(10)詈詞。舊時開設妓院的男子。
(11)指男性生殖器。
(12)星座名。
(13)古地名。
(14)山名。參見“山”、“蒙”。
[②][qiū]
[《廣韻》居求切,平尤,見。]
“龜2”的繁體字。亦作“龜2”。
見“2茲”。
[③][jūn]
[《集韻》俱倫切,平諄,見。]
“龜3”的繁體字。
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音韻參考
[上古音]:之部見母,kiu?
[廣 韻]:居追切,上平6脂,guī,止合三平脂B見
[平水韻]:上平四支·下平十一尤
[粵 語]:gau1gwai1gwan1
[閩南語]:ku1,kui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亥集下】【龜字部】 龜;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1537第26〔古文〕??????【唐韻】居追切【集韻】居逵切【韻會】居爲切,??音騩。甲蟲之長。【說文】龜,外骨內肉者也。【玉篇】文也,進也。外骨內肉,天性無雄,以虵爲雄也。【爾雅·釋魚】十龜:一神龜,二靈龜,三攝龜,四寶龜,五文龜,六筮龜,七山龜,八澤龜,九水龜,十火龜。 又【爾雅·釋魚】龜三足,賁。【疏】龜之三足者名賁也。 又【廣雅】龜貝,貨也。【前漢·食貨志】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 又星名。【石氏星經】天龜六星,在尾南漢中。 又地名。【春秋·桓十二年】公會宋公于龜。【杜註】宋地。 又山各。【詩·魯頌】奄有龜蒙。【毛傳】龜,山也。左傳,龜隂之田在山北。山今在山東兗州府泗水縣。 又背梁。【左傳·宣十二年】射麋麗龜。【杜註】麗,著也。龜背之隆高當心者。 又官名。【周禮·春官·龜人】掌六龜之屬。 又龜目,酒尊也。【禮·明堂位】周以黃目,蓋以龜目飾尊,今龜目黃。 又【廣韻】居求切,音鳩。龜茲,西域國名。【前漢·西域傳】龜茲,音鳩慈。 又【集韻】【韻會】袪尤切【正韻】驅尤切,??音丘。龜茲,漢縣名。【前漢·地理志】上郡龜茲屬國都尉治。【註】應劭曰:音丘茲。師古曰:龜茲國人來降,處之於此,故名。○按龜茲之龜,有鳩、丘二音。 又【張衡·西京賦】摭紫貝,搏耆龜。搤水豹,馽潛牛。○按此則龜亦葉尤韻,不獨龜茲有丘、鳩二音也。 又【集韻】【韻會】??俱倫切,音麋。【莊子·逍遙遊】宋人有善爲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爲事。【註】不龜,謂凍不皺瘃也。【釋文】舉倫反。 又葉於居切【易·損卦】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王褒·僮約】結網捕魚,繳鴈彈鳧。登山射鹿,入水擉龜。
【正字通】龜本字。
考證:〔【爾雅·釋蟲】十龜。一神龜,二靈龜。〕 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爾雅·釋蟲】龜三足,賁。〕 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