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鱧
lǐ ? ㄌㄧˇ
◎ 見(jiàn)“鱧”。
漢語(yǔ)字典
[①][lǐ]
[《廣韻》盧啟切,上薺,來(lái)。]
亦作“鱺2”。“鱧1”的繁體字。
鱧魚。俗稱黑魚、烏鱧,亦名鲖。魚綱鱧科。體延長(zhǎng),亞圓筒形。頭扁,口大,牙尖,咽頭上方有一寬大鰓上腔,能呼吸空氣。青褐色,有三縱行黑色斑塊,眼后至鰓孔有兩條黑色縱帶。背鰭、腹鰭、尾鰭均延長(zhǎng)。性兇猛,捕食其他魚類,故為淡水養(yǎng)殖業(yè)的害魚之一。分布于我國(guó)及朝鮮和日本。肉肥美,供食用。
音韻參考
[上古音]:脂部來(lái)母,lyei
[廣 韻]:盧啓切,上11薺,lǐ,蟹開四上齊來(lái)
[平水韻]:上聲八薺
[粵 語(yǔ)]:lai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亥集中】【魚字部】 鱧; 康熙筆畫:24; 頁(yè)碼:頁(yè)1479第14【唐韻】盧啓切【集韻】【韻會(huì)】里第切,??音禮。【說(shuō)文】鱯也。【爾雅·釋魚】鱧。【註】鮦也。【詩(shī)·小雅】魚麗于罶,魴鱧。【正字通】今烏魚。又與蠡同。【本草】蠡魚。一名鮦魚,生九江。【註】蠡今皆作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