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鏺
pō ?ㄆㄛˉ
◎ 一種兩邊有鉤、有刃,下有長木柄的鐮刀。
◎ 割:“春鏺草棘。”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鏺 pō?
〈名〉
(形聲。從金,發聲。本義:一種兩邊有刃、裝有長木柄的鐮刀) 同本義 [sickle]
今農器鐮、斧、 鏺之類,非礪不可。——《農政全書》
詞性變化
◎ 鏺 pō?
〈動〉
(1) 用鐮刀、釤刀等掄開來割 [草、谷物等] [cut with a sickle]
春鏺草棘。——《六韜·農器》
(2) 討平 [send armed forces to put down a rebellion]
鏺廣濟,掀 蘄春。—— 唐· 韓愈《曹成王碑》
漢語字典
[①][pō]
[《廣韻》普活切,入末,澇。]
(1)一種農具。兩邊有刃,裝有木柄,用以割草。
(2)芟除。
(3)滅,除。
音韻參考
[廣 韻]:普活切,入13末,po,山合一入桓滂
[平水韻]:入聲七易
[粵 語]:put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上】【金字部】 鏺; 康熙筆畫:20; 頁碼:頁1321第17【廣韻】【集韻】【正韻】??普活切,音潑。【說文】兩刃刀名。木柄,可以刈草。【集韻】或省作??。 又【正韻】刈也。【韓愈·曹成王??】鏺廣濟。 又【集韻】北末切,音撥。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