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諾
(諾)
nuò ? ㄋㄨㄛˋ
◎ 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唯唯諾諾。
◎ 答應,允許:諾言。許諾。承諾。一諾千金。
英文翻譯
◎ 諾
promise yes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諾
諾 nuò?
〈副〉
(1) (形聲。從言,若聲。本義:表示)
(2) 同本義(一般用于上對下、尊對卑或平輩之間,卑對尊用“謹諾” [yes])
諾,應也。——《說文》。按,應詞也。緩應曰諾,疾應曰唯。
莫敢不諾。——《詩·魯頌·閟宮》
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戰(zhàn)國策·趙策四》
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戰(zhàn)國策·齊策》
(3) 又如:諾諾(連聲應諾);諾唯(應諾);諾許(許諾;應允)
(4) 古時批字于公文之尾,表示許可叫“諾”,猶今簽字 [put “okay”on a document]
是誰畫諾誰傳詔,一紙明貽萬國羞!——清· 黃遵憲《述聞》
漢語字典
[①][nuò]
[《廣韻》奴各切,入鐸,泥。]
“諾1”的繁體字。
(1)表示同意、遵命的答應聲。
(2)引申為順從,唯命是從。
(3)應允;同意。
(4)古代批“諾”字于公文之尾,表示許可,相當于后世的畫行。
音韻參考
[上古音]:鐸部泥母,nak
[平水韻]:入聲十藥
[粵 語]:nok6
[閩南語]:lok8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酉集上】【言字部】 諾;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1188第18〔古文〕喏【唐韻】【正韻】奴各切【集韻】【韻會】匿各切,??囊入聲。【說文】譍也。【玉篇】答也。【正韻】應聲。【詩·魯頌】莫敢不諾。【箋】應辭也。【禮·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註】唯速而恭,諾緩而慢。又【投壷】大師曰諾。【疏】承領之辭也。【吳志·顧雍傳】顧悌每得父書,拜跪讀之,每句應諾。 又【韻會】以言許人曰諾。【左傳·襄十八年】獻子許諾。【論語】子路無宿諾。【史記·季布傳】楚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老子·道德經】輕諾必寡信。【荀子·王霸篇】??賞己諾,信乎天下矣。【註】諾許也。己不許也。 又自輺語。【公羊傳·僖元年】慶父曰:此奚斯之聲也,諾己。【註】諾已,皆自輺語。 又【南史·江夏王鋒傳】鋒五歲,齊高帝使學鳳尾諾,一學卽工。【潘遠·紀聞談】諸侯箋奏皆批曰諾,諾字有尾若風也。 又【字彙補】諾臯,神名。【酉陽雜俎】有《諾臯記》。 又水名。【前漢·匈奴傳】韓昌、張猛與單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諾水東山。【師古註】今突厥地,諾眞水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諾州,屬靜邊郡,貞觀五年置。 又姓,見【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