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胕
fū ? ㄈㄨˉ
◎ 古同“膚”,皮膚:“尾湛胕漬。”
◎ 古同“跗”,足。
● 胕
zhǒu ? ㄓㄡˇ
◎ 古同“肘”。
漢語(yǔ)字典
[①][fǔ]
[《廣韻》符遇切,去遇,奉。]
(1)同“腑”。
(2)腐爛。
(3)指加工成腐狀的食物。
[②][fū]
[《集韻》風(fēng)無(wú)切,平虞,非。]
(1)同“膚”。
(2)足背。
[③][fú]
[《集韻》馮無(wú)切,平虞,奉。]
浮腫。
音韻參考
[廣 韻]:符遇切,去10遇,fù,遇合三去虞並
[粵 語(yǔ)]:fu1fu2fu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下】【肉字部】 胕; 康熙筆畫:11; 頁(yè)碼:頁(yè)978第13【廣韻】【集韻】【韻會(huì)】符遇切【正韻】防父切,??音附。【揚(yáng)子·太??經(jīng)】肺胕之行。【廣韻】肺胕,心膂。【集韻】人之六腑也。【正韻】晉書作肺腑,誤。 又【集韻】風(fēng)無(wú)切,音膚。足也。或作趺??。【戰(zhàn)國(guó)策】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釋文】胕,音膚。 又【五音集韻】防無(wú)切,音扶,腫也。【山海經(jīng)】竹山有草焉,其名曰黃雚。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註】治胕腫也,音符。 又【韻會(huì)】通作附。【前漢·劉向傳】臣幸得託肺附。【註】肝肺相附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