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棗
(棗)
zǎo ?ㄗㄠˇ
◎ 落葉灌木或喬木,枝有刺,葉卵形,開小黃花,核果稱“棗子”或“棗兒”,橢圓形,熟時紅色,可食:棗紅。棗泥。囫圇吞棗(喻讀書等不加分析辨別地籠統接受)。
英文翻譯
◎ 棗
Chinese date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棗
棗 zǎo?
〈名〉
(1) (會意。從雙朿( cì)。朿,木芒。棗樹多刺。本義:棗樹)
(2) 同本義 [jujube;Chinese date]
棗,羊棗也。——《說文》
棗有十一名,羊棗其一也。——《爾雅》
衣巾落棗花。——宋· 蘇軾《浣溪沙》
(3) 棗樹所結的果實 [date]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詩·豳風·七月》
梨栗棗柿。——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4) 又如:棗核(棗子的核);棗菜(棗子與蔬菜);棗脯(棗子制成的果干);棗榛(棗子與榛子);棗實(棗子);棗蔬(棗子與蔬菜)
漢語字典
[①][zǎo]
[《廣韻》子晧切,上晧,精。]
亦作“栆1”。“棗1”的繁體字。
(1)木名。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喬木。有直立或鉤狀刺,葉子卵形或長圓形。聚傘花序,小花,呈黃綠色,有花盤,多蜜。結核果,鮮嫩時黃色,成熟后紫紅色,卵形、長圓形或球形,味甘甜,可食,亦供藥用。木材堅硬,可供雕刻,或作車船、家具等。
(2)棗樹的果實。
(3)姓。晉有棗據。見《晉書》本傳。
音韻參考
[上古音]:宵部精母,tz?
[平水韻]:上聲十九皓
[國 語]:zǎo
[粵 語]:zou2
[閩南語]:cho2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辰集中】【木字部】 棗; 康熙筆畫:12; 頁碼:頁517第01〔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子皓切,音蚤。【說文】果名。【小爾雅】棘實謂之棗。【埤雅】大者棗,小者棘。于文??朿爲棘,重朿爲棗,蓋棗性重喬,棘則低矣。 又【儀禮·士昏禮】婦摯舅用棗栗。【疏】以早自謹飭爲義。棗,早也。栗,肅也。【聘禮】夫人勞??,使下大夫勞以二竹簠兼執之以進。【註】右手執棗,左手執栗。【疏】棗美,故用右手也。 又酸棗,地名。【前漢·地理志】屬陳留郡。 又姓,出潁川棘子成後,避仇改爲棗。◎按棗、棘字,《說文》別立朿部,今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