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目
成語(Idiom):吏目(lì mù)
發音(Pronunciation):lì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的眼睛,也比喻官員的視察、監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吏目是由兩個詞組成的,吏指官員,目指眼睛。成語吏目形容官員的眼睛,意味著官員的視察、監督。它強調了官員應該以正直公正的眼光來審視和監督下屬的工作,以確保政務的廉潔和效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吏目一詞通常用于批評官員不負責任、不公正或貪污腐敗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形容官員的工作態度和素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吏目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世祖紀》中的一則故事中。故事講述了晉朝時期,有一個官員在巡視時,看到了一棵樹上的桃子很多,就下令將桃子全部摘下來。這個故事說明了官員應該以正直公正的眼光來監督工作,而不是濫用職權或貪污腐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吏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官員的吏目非常嚴厲,對下屬的工作要求非常嚴格。
2. 審計部門需要保持吏目清明,對財務違規行為進行監督和懲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吏目與官員的工作相關聯,想象一個官員用他的眼睛來監督和審視下屬的工作。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吏目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體制和職責,以及官員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是學校的吏目,他們要監督我們的學習。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保持吏目清明,遵守校規校紀。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官員應該以公正的吏目來監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吏目是官員的重要品質之一,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