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親
基本解釋
同“ 尸親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知縣見二人死了,責令尸親前來領尸。”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人命總論》:“彼尸親者,方且揚揚返舍,以尺繩片蓆束其死尸。”
命案中死者的親屬。《紅樓夢》第八六回:“獨是這里的人很刁,尸親見證都不依。” 魯迅 《吶喊·白光》:“但鄰居懶得去看,也并無尸親認領,于是經縣委員相驗之后,便由地保抬埋了。”
成語(Idiom):尸親 (shī qīn)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q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親人已故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尸親指的是已經去世的親人,包括父母、配偶、兄弟姐妹等。這個成語強調了親人已經離開人世,帶有一定的悲傷和思念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親人已故的情況,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和緬懷之情。也可用來形容某人離世后留下的空虛和寂寞的感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尸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四年》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兒子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一直守在母親的墳前,不離不棄,甚至不顧國家大事。他的朋友見到后勸他離開,但他回答說:“君子不離親。”后來,人們就用尸親來形容親人已故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尸親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一直想念我的尸親,每年都會去祭拜他們的墳墓。
2. 爺爺去世后,奶奶守著他的照片整日悲傷,真是尸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尸親”這個詞語中的“尸”字,與“尸體”相關聯,表示已故的親人。可以通過將“尸親”與悲傷、思念等情感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如清明節、中元節等與尸親有關的習俗和傳統。探索其他與親人、家庭和感情相關的成語,如“骨肉”、“親如手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爺爺去世了,他是我最親的尸親。
2. 初中生:每次清明節,我和家人一起去祭拜我們的尸親。
3. 高中生:我的尸親離世已經很多年了,但我依然對他們懷有深深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