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暑
基本解釋
做違反夏季時令的事。《晉書·五行志上》:“﹝ 孫晧 ﹞破壞諸營,增廣苑囿,犯暑妨農,官私疲怠。《月令》:季夏不可以興土功, 晧 皆冒之。”
成語(Idiom):犯暑
發音(Pronunciation):fàn sh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極熱的天氣中感到不適或不適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犯暑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犯指犯病、遭遇,暑指夏天的高溫。犯暑表示人在極熱的天氣中感到不適或不適應,常常表現為頭暈、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在炎熱的夏天中感到身體不適或無法適應高溫環境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夏季中暑、中暑癥狀嚴重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對高溫環境無法適應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犯暑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相傳,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有一位大夫在外行走,突然感到頭暈乏力,無法再繼續前行。他被人們送回家中休息,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才慢慢康復。人們為了形容他在極熱的天氣中感到不適,就用“犯暑”來形容這種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犯暑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犯作為動詞,暑作為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大夏天的,你別站在太陽底下,容易犯暑。
2. 他在戶外工作了一整天,晚上回來已經犯暑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中暑”進行對比來記憶犯暑這個成語。中暑是指人體因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而導致身體不適甚至危險的情況,而犯暑則更側重于描述人在極熱天氣中感到不適或無法適應的情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天氣相關的成語,如“冰天雪地”、“寒冬臘月”等,來擴展對天氣描述的詞語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太熱了,我在操場上跑步時差點犯暑。
2. 初中生:我在夏令營里參加了長時間的戶外活動,差點犯暑。
3. 高中生:暑假期間,我去了南方,那里的高溫讓我幾乎每天都犯暑。
4. 大學生:夏天的實習工作室沒有空調,每天都在犯暑的邊緣徘徊。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犯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