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澀
成語(Idiom):吝澀
發音(Pronunciation):lìn s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或文章貧乏、不流暢、缺乏靈活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吝澀源自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的故事。在故事中,虞卿是趙國的平原君,他以才華出眾而著稱。有一次,虞卿在趙國的宴會上與其他賓客交談時,他的言辭枯燥、不流暢,缺乏靈活性,給人一種吝嗇、拘束的感覺。因此,人們用“吝澀”來形容言辭貧乏、不流暢的表達方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文章、演講或者對話中缺乏靈活性、不流暢的表達方式。也可以用來批評某人的言辭貧乏、語言能力不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吝澀無味,沒有引起觀眾的興趣。
2. 這篇文章寫得吝澀難懂,讀起來非常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吝澀”想象成一口干燥的井水,無法流動,無法滋潤。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住“吝澀”表示言辭貧乏、不流暢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言辭乏味”、“言簡意賅”等,以豐富詞匯量和提高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作文寫得吝澀,需要多讀一些優秀的文章來提高寫作水平。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的解釋吝澀難懂,我們需要請教其他老師或者查閱相關資料來理解這個概念。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演講吝澀無味,缺乏表達的深度和邏輯性。
4. 大學生及以上:這篇論文的表達吝澀,需要重新修改,使得觀點更加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