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語
基本解釋
◎ 目語 mùyǔ
[communicate with eyes] 用眼神暗示,傳遞信息
詳細解釋
以目示意達情。《三國志·吳志·周魴傳》:“目語心計,不宣脣齒,骨肉至親,無有知者。”《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初,元舅大臣怫旨,不閲歲屠覆,道路目語。” 清 唐孫華 《陸放翁集中有笑詩戲用其題作長句》:“微詞目語未分明,一顧嫣然百媚生。” 郭沫若 《星空》詩:“永恒無際的合抱喲!惠愛無涯的目語喲!太空中只有閃爍的星和我。”
成語(Idiom):目語
發音(Pronunciation):mù y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目的明確的言辭或語言表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目語指的是言辭或語言表達清晰明確,意思明白易懂的語言。它強調表達的準確性和明確性,使人能夠清晰地理解所傳達的信息,避免產生歧義或誤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目語常常用于描述人們的語言表達或書面文字的特點。它可以用來贊揚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可以用來批評一個人的表達不清或含義模糊。在正式場合、教育環境、演講或寫作中,人們常常希望用目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以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目語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宣公十一年》的記載。當時,晉國的宣公想要和齊國聯姻,于是派遣使者前往齊國傳達求親的意思。使者在途中遇到了一個乞丐,乞丐問他們是誰,他們回答說是晉國的使者。乞丐問他們的來意,他們回答說是為了向齊國求親。乞丐聽后,立刻明白他們的目的,于是告訴他們去找齊國的公子即可。后來,人們用“目語”來形容這種清晰明確的語言表達,以表達信息傳達的準確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目”表示目的,謂語“語”表示語言表達。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意義直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總是目語,讓人一聽就明白。
2. 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非常目語,沒有任何模糊之處。
3. 在商務談判中,使用目語的溝通方式能夠減少誤解和爭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目語”這個成語與“明亮的眼睛”聯系起來,因為目語強調清晰明確的表達,就像明亮的眼睛能夠看清事物一樣。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等,以豐富你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的作文寫得很目語,老師都能明白我的意思。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給我們講解時,總是用目語來解釋難懂的知識。
3. 高中生(16-18歲):在寫作文時,我們要注意用目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以確保文章的邏輯清晰。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職場中,用目語來交流能夠避免產生誤解,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