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笏
成語(Idiom):斂笏(liǎn hù)
發音(Pronunciation):liǎn 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斂笏是指古代臣子見到君王時,將手中的笏板合攏收起來,表示恭敬的姿態。后來引申為對尊敬的人表示敬意或恭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斂笏源自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古代臣子在朝見君王時,手中會持有一塊笏板,用來表示臣子對君王的敬意和恭敬。當臣子見到君王時,會斂起手中的笏板,合攏收起來,這個動作被稱為斂笏。后來,斂笏這個詞語的含義逐漸擴展,不僅僅是對君王的敬意,也可以用來表示對尊敬的人的恭敬和敬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斂笏常用于形容對尊敬的人表示恭敬和敬意的場景。比如,在一些正式的場合,例如會議、座談會、頒獎典禮等,當與尊貴的來賓見面時,可以用斂笏來形容對其的恭敬。此外,斂笏也可以用于描述對長輩、老師、領導等有威望的人的敬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斂笏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朝見君王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臣子必須要表現出對君王的恭敬和敬意。其中,斂笏就是一種表示敬意的儀式動作。臣子見到君王時,會合攏手中的笏板,放在身后,以示恭敬。這一動作逐漸被人們所稱為斂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斂笏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斂”和名詞“笏”組成。“斂”表示合攏、收起,“笏”表示古代臣子手中所持的一種禮儀器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見到老師時,斂笏行禮,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2. 在會議上,大家都斂笏行禮,向領導表示恭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幫助記憶斂笏這個成語:
1. 將“斂”讀作“liǎn”,類似于“臉”,可以想象臣子見到君王時,臉上表現出的恭敬神情。
2. 將“笏”讀作“hù”,類似于“呼”,可以想象臣子見到君王時,會屏住呼吸,表示恭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感興趣,可以深入學習更多與斂笏相關的內容,例如古代臣子見君王的其他禮儀動作,以及古代官員的禮儀規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學校見到校長時,會斂笏行禮,表示對校長的尊敬。
2. 初中生:參觀博物館時,我們要斂笏行禮,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表示恭敬。
3. 高中生:在演講比賽中,選手們要斂笏行禮,向評委和觀眾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