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閤
基本解釋
1.宮中的樓房式建筑。《新唐書·百官志二》:“其后,復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若仗在 紫宸 內閤,則夾香案分立殿下。”
2.安在大門左右的邊門。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保甲·柵濠》:“其門左右,兩扇內閤,俱用乾粗木密行打造。”
成語(Idiom):內閤
發(fā)音(Pronunciation):nèi h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內部機密的會議或討論,也指內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閤原指帝王的內部機密會議,后來也引申為內閣。內閣是國家政府的核心機構,由總理和其他高級官員組成,負責國家事務的決策和管理。內閤也可以指一些機密的會議或討論,不僅僅局限于政府機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閤一詞通常用于描述高層會議或討論,特別是涉及重大決策或機密事務的場合。在政府、企業(yè)或組織的決策過程中,內閤會議往往是非公開的,只有特定的人員才能參與。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內閤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帝王宮廷中。在古代,帝王會召集內部官員進行機密的會議,討論國家大事和政策。這些會議被稱為內閤,后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內閣,成為現代政府的核心機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內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高級官員今天將舉行內閤會議,討論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計劃。
2. 內閤會議上,總理提出了一項重要的政策建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內閤這個詞語與內閣聯(lián)系起來,因為內閤既指內閣,又指內部機密的會議。可以想象內閣是國家的“核心”,而內閤則是在這個核心中進行的“機密會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帝王宮廷的組織結構,以及現代政府中內閣的職責和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說我們班要開個內閤會議,討論學校的活動安排。
2. 初中生(13-15歲):我參加了學校的學生會內閤會議,討論如何改善校園環(huán)境。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舉行了一次內閤會議,決定推出一項新的教育政策。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及以上):內閤會議上,各部門的代表就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了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