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畜
基本解釋
古指國家必備的三年的儲積。《禮記·王制》:“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無六年之畜,曰急;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穀梁傳·莊公二十八年》:“ 臧孫辰 告糴于 齊 ,國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淮南子·主術訓》:“夫天地之大計,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無三年之畜,謂之窮乏。”《三國志·魏志·臧洪傳》:“散三年之畜,以為一年之資,匡困補乏,以悅天下。”
成語(Idiom):三年之畜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nián zhī x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三年的努力和積累,獲得豐厚的收獲或成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三年之畜”源自中國古代農耕社會。在古代,農民通常需要經過三年的辛勤勞作才能收獲豐收。這個成語通過農耕的比喻,傳達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只有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積累,才能獲得豐富的回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通過長時間的努力和耐心積累,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該成語也可以用于鼓勵他人在困難時期堅持努力,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回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莊子·外物》:“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故事中的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但當他醒來后,卻不知道自己是莊周還是蝴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相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只有通過三年的努力和積累,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實價值。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年之畜是由“三年”、“之”和“畜”三個字組成的。其中,“三年”表示時間的長久,意味著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表示所屬關系;“畜”表示積累或收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小明終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這真是三年之畜啊!
2. 老師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三年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這是三年之畜的道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年之畜”與“三年有成”進行聯想,記住通過三年的努力和積累,才能取得成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農耕文化和古代農耕方法,以及其他與努力和積累相關的成語,如“日積月累”、“一寸光陰一寸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種了三年的花,終于開出了美麗的花朵,這真是三年之畜啊!
2. 小學生:經過三年的練習,小明終于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鋼琴演奏家,這真是三年之畜啊!
3. 中學生:小紅每天堅持練習三年,終于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游泳運動員,這真是三年之畜啊!
4. 大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和實踐,小李終于成功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這真是三年之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