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醢
成語(Idiom):俎醢(zǔ hǎi)
發音(Pronunciation):zǔ hǎ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來祭祀神靈的肉食,也泛指祭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俎指祭祀時用來放置肉食的器皿,醢指祭祀時用來腌制或烹調肉食的調料。成語“俎醢”原指祭祀時所用的餐食,后來泛指祭祀。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人們奉獻或供養神靈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們虔誠地進行祭祀活動,或用來形容人們對神靈的敬仰和供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戰國時期魯國的襄公曾在祭祀時將俎醢獻給神靈,表示對神靈的敬意和虔誠。后來,人們將“俎醢”作為成語,用來形容對神靈的供養和虔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俎醢”,沒有修飾部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每年都會親自準備俎醢,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2. 這座寺廟每天都會供奉新鮮的俎醢,以祈求神靈保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俎醢”這個成語與祭祀活動聯系起來,想象襄公親自準備俎醢的場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和祭祀儀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俎醢”。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們要準備好俎醢,給神靈獻上美味的食物。
2. 小學生:我在祭祀儀式上親自端上了俎醢,感覺非常莊重。
3. 初中生:在傳統文化課上,我們學習了如何制作俎醢,了解了古代祭祀的儀式。
4. 高中生:這個成語“俎醢”形容了人們對神靈的敬意和虔誠,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