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捻
基本解釋
舊時對 太平天囯 與北方農民起義軍的稱呼。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自頃髮捻交訌,中原兵火,故家舊籍,強半散亡。” 清 薛福成 《應詔陳言疏》:“嗣因髮捻肇釁,餉需浩繁,始議推廣捐例。” 清 沉葆楨 《復奏洋務事宜疏》:“髮捻事起,各省無不捨兵而募勇。” 胡繩 《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第一章引《籌辦夷務始末》:“就今日之勢論之,髮捻交乘,心腹之害也。”注“‘髮’指 太平天囯 ,‘捻’為其時在北方與 太平天囯 呼應的農民起義組織。”
成語(Idiom):發捻
發音(Pronunciation):fā n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思想、言行發生了變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捻的字面意思是“發生了扭曲”,用來形容人的思想、言行發生了變化。它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原本正直、坦率的品性或行為發生了變化,變得奸詐、狡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的品性或行為發生了不好的變化,或者用來批評那些原本正直的人變得奸詐的情況。例如,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從一開始是誠實守信的,但后來變得不可信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秋水》記載了一個關于發捻的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魯仲連的人,他原本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但后來他因為一些原因變得奸詐狡猾。他的朋友們都很失望,因為他們看到了魯仲連的品質發生了扭曲,就像水流發生了捻曲一樣。因此,人們就用“發捻”來形容一個人的品性或行為發生了變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發捻”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發”和“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前是個誠實守信的人,可是現在卻發捻了。
2. 這個人一開始很正直,可是后來發捻了,變得狡猾起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發捻”的發音分開記憶,發音“fā”可以聯想到“發生”,而發音“niǎn”可以聯想到“捻曲”,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品性、行為變化相關的成語,如“念舊”、“反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原本是個好同學,可是后來變得發捻了,不再幫助別人了。
2. 初中生:這個人原來很正直,可是現在發捻了,經常撒謊。
3. 高中生:他一開始是個很有原則的人,但是后來發捻了,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
4. 大學生:這個人以前是很值得信任的,可是現在發捻了,常常欺騙別人。
5. 成人:他原本是個誠實守信的人,可是后來發捻了,變得不可信任。
通過以上學習指南,你可以全面了解和學習中國成語“發捻”,包括其基本含義、詳細解釋、使用場景、故事起源、成語結構、例句、記憶技巧以及延伸學習。同時,你還可以通過不同年齡層學生的造句來進一步加深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和應用。祝你學習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