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斃而后已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ì ér hòu y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事情發(fā)生后才開始采取措施或采取行動,通常用來形容對問題的處理拖延或處理不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斃:殺死;而后:然后;已:完成。斃而后已原指殺死敵人后才算完成任務(wù),后來引申為在事情發(fā)生后才開始采取行動。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對問題的處理遲緩或缺乏主動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組織對問題處理不力、拖延處理或缺乏主動性的情況??梢杂脕砼u工作中的拖延、敷衍態(tài)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斃而后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李時中的《十七史略》中。據(jù)說,當時有一個將軍在作戰(zhàn)之前總是猶豫不決,遲遲不肯出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的部下給他提了一個建議:只要將敵人的首領(lǐng)殺死,就算完成任務(wù)。于是,這位將軍在戰(zhàn)斗中只把敵人的首領(lǐng)殺掉,而不去追擊其他敵人。結(jié)果,他認為任務(wù)完成了,但實際上還有很多敵人沒有被消滅。后來,人們就用“斃而后已”來形容這種只做了一部分工作就自以為完成任務(wù)的情況。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斃而后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斃而后已,導致問題越積越多。
2. 這個部門的領(lǐng)導斃而后已,導致項目延誤。
3. 不要只做表面工作,要做到斃而后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斃而后已”拆分,分別記憶其中的三個字,再結(jié)合故事起源進行記憶。例如,將“斃”記憶為“殺死敵人”,“而后”記憶為“然后”,“已”記憶為“完成任務(wù)”。通過這種記憶方式,可以更容易地記住成語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拖延、處理不力相關(guān)的成語,如“一拖再拖”、“敷衍塞責”等,可以幫助擴展對這類問題的理解和應(yīng)對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總是喜歡斃而后已地完成作業(yè),結(jié)果總是拖到最后一分鐘。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作業(yè),不要斃而后已。
3. 高中生:在備考期間,不能斃而后已,要保持高效率地學習。
4. 大學生:在項目中,我們要避免斃而后已的態(tài)度,要及時處理問題。
5. 成年人:工作中不能斃而后已,要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以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