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權
基本解釋
(1).謂中軍制定謀略。《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中權,后勁。” 杜預 注:“中軍制謀,后以精兵為殿。”
(2).指中軍。 南朝 宋 謝莊 《從駕頓上》詩:“中權臨 楚 路,前茅望 吳 云。” 清 王韜 《淞濱瑣話·徐麟士》:“於是登壇視師,簡壯士至千五百人為前驅,千五百人為后勁,精選甲士二千人為中權,親自率之。”
(3).指主將。 北周 庾信 《周車騎大將軍賀婁公神道碑》:“以君智略,入佐中權。” 唐 司空圖 《復安南碑》:“中權令峻,按虎節以風生;上將策奇,指龍編而天落。”《宋史·劉廷讓傳》:“萬旅所集,實制於中權。”
(4).指主將的權勢。 唐 元稹 《加陳楚檢校左仆射制》:“欲將激其壯心,夫何吝於好爵。加之左揆,以盛中權。”
(5).中樞;司令部。《梁書·武帝紀上》:“擁 荊南 之眾,督四方之師,宣讚中權,奉衛輿輦。” 清 姚錫光 《東方兵事紀略·遼東篇》:“距 倭 兵約二里許,以 長虎臺 為中權。”
(6).喻中等。 南朝 梁 庾肩吾 《書品論》:“視其雕文非特刻鵠,人人下筆,寧止追嚮,遺跡見珍,餘芳可析。誠以驅馳并駕,不逮前鋒,而中權、后殿,各盡其美,允為下以下。”
合乎時宜或情勢。《論語·微子》:“身中清,廢中權。” 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遭亂世,身廢棄以免患,合於權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故凡人之有為也,前枉而后義者,謂之中權。雖不能成,《春秋》善之, 魯隱公 鄭祭仲 是也。”《后漢書·隗囂傳》:“將軍以至德尊賢,廣其謀慮,動有功,發中權。”
成語(Idiom):中權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q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中間的權力、地位或影響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權指的是在某個團體、組織或社會中處于中間位置的權力、地位或影響力。這個詞語強調了中間的平衡和穩定,表示處于中間的人或事物具有一定的權威和影響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權常用于描述在政治、商業或社交等領域中具有平衡和調和作用的人或事物。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不同利益方之間保持中立和公正,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組織在不同派系之間保持平衡和穩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權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小說《水滸傳》中。故事中,有一個叫做李逵的英雄人物,他是一個身材矮小但力大無窮的人。李逵因為身材的特殊性,既不屬于高大的人群,也不屬于矮小的人群,因此在戰場上他能夠左右逢源,處于中間的位置,成為了一名非常有權威和影響力的戰士。后來,人們就用“中權”來形容李逵這種處于中間位置的權力和影響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權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中”表示中間的位置,“權”表示權力、地位或影響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中具有中權,可以調和不同部門之間的矛盾。
2. 這個組織的領導人能夠保持中權,使得各方的利益得以平衡。
3. 在政治斗爭中,掌握中權的人往往能夠左右局勢的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中”字和“權”字分別與中間位置和權力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處于中間位置的人,他擁有權力和影響力,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于權力、地位和影響力的了解還不夠,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匯,如“權謀”、“地位”和“影響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班級中的中權,她總是能夠公平地處理同學之間的糾紛。
2. 初中生:學校的學生會主席需要具備中權,能夠代表全體學生的利益。
3. 高中生:政府官員在決策過程中應該保持中權,不偏袒任何一方。
4. 大學生:在團隊項目中,作為組長的我需要掌握中權,確保每個成員的意見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