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望
基本解釋
(1).謂儀容善美,使人景仰。《詩·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 鄭玄 箋:“人聞之則有善聲譽,人望之則有善威儀。”
(2).引申指美好的名聲。《陳書·沉眾傳》:“ 高祖 大怒,以 眾 素有令望,不欲顯誅之。”《新唐書·于志寧傳》:“狎而近之,無益令望,有損盛德。”《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元年》:“ 羨之 等以 宜都王 義隆 素有令望,又多符瑞,乃稱皇太后令,數帝過惡,廢為 營陽王 ,以 宜都王 纂承大統。”
(3).指有美好名聲的人。《周書·令狐整傳》:“ 令狐延保 西州令望,方城重器,豈州郡之職所可縶維。”《隋書·蘇夔傳》:“四夷率服,觀禮華夏,鴻臚之職,須歸令望。” 宋 范仲淹 《淡交若水賦》:“士有遠慕前修,聿希令望,每定交而不雜,必推義而為上。”
成語(Idiom):令望
發音(Pronunciation):lìng w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得到眾人的敬仰和期望,具有崇高的聲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令:使;望:期望、希望。令望指得到他人的敬仰和期望,形容具有崇高的聲望和影響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聲望高,受到眾人的敬佩和期待。可以用來形容政治家、學者、名人等具有崇高聲望的人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故事中,一個貪官被貶到一個偏遠的地方,他的兒子也因此失去了爵位。然而,這個貪官仍然非常自豪地宣稱他的兒子是一個“令望的人”。這個故事諷刺了虛偽的權貴,并強調了令望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令望的政治家,深受人民的愛戴。
2. 這位教授在學術界有很高的令望,他的研究成果備受贊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令望”與“聲望”進行聯想,因為“令望”是形容具有崇高聲望的人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具有聲望和影響力的成語,如“名垂千古”、“聲名狼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學校的令望,我們都很尊敬她。
2. 初中生:這位科學家因為發現了重要的科學問題而成為了令望。
3. 高中生:他在學校里的表現非常出色,是我們班級的令望。
4. 大學生:這位教授在學術界有很高的令望,是我們學校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