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wén wǔ zhī dào ㄨㄣˊ ㄨˇ ㄓㄧ ㄉㄠˋ文武之道
指 周文王 、 周武王 治國修身之道和 西周 的禮樂文章。《論語·子張》:“ 文 武 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 文 武 之道焉。” 朱熹 集注:“ 文 武 之道,謂 文王 、 武王 之謨訓功烈,與凡 周 之禮樂文章皆是也。” 晉 應貞 《晉武帝華林園集詩》:“ 文 武 之道,厥猷未墜。”《法書要錄》卷四引 唐 張懷瓘 《二王等書錄》:“ 承圣 末, 魏 師襲 荊州 ,城陷, 元帝 將降,其夜乃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并大小二 王 遺跡,遣后閣舍人 高善寳 焚之, 吳 越 寳劍并將斫柱,乃嘆曰:‘ 蕭世誠 遂至於此, 文 武 之道今夜窮乎!’”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文武之道
成語(Idiom):文武之道(wén wǔ zhī dào)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wǔ zhī d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化和武力兩種不同的發展途徑或方式,強調文化和武力的結合和平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指文化、學問,武指武力、軍事。文武之道強調文化和武力的結合和平衡,指的是在發展過程中既要注重文化教育,培養人的智力和素質,又要重視軍事力量,維護國家安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談論國家發展戰略、教育改革等領域,也可以用于個人成長和修養的討論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武之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兵書《孫子兵法》。其中有一句名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強調了軍事力量對于國家存亡的重要性,而文化教育則是培養軍事力量的基礎。因此,文武之道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武之道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和“武”分別表示文化和武力,而“之道”表示發展的途徑或方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國家建設中,我們應該堅持文武之道,既要注重經濟發展,又要加強國防建設。
2. 學生們要努力學習,不僅要有扎實的學術基礎,還要培養自己的體育素養,實現文武之道的平衡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文武之道”與“文化和武力的結合和平衡”進行聯想,形象地想象一個人同時拿著一本書和一把劍,表示文化和武力的統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兵書《孫子兵法》和其他相關的軍事理論,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過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既要成為一個聰明的人,也要學好武術,實現文武之道的平衡。
2. 初中生:我們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文武之道的發展。
3. 高中生:在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我要考慮到文武之道的平衡,既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要有一定的就業前景。
4. 大學生:我覺得大學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文武之道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