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詘
成語(Idiom):受詘
發音(Pronunciation):shòu q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受到指責或責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受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受,指受到;詘,指責備。這個成語形容人受到他人的指責或責備,感到不安或難堪的心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受詘一般用來形容人在面對他人的指責或責備時的心理狀態。可以用于各種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中,例如被老師批評后的學生、被領導訓斥后的員工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史書記載,受詘最早出自《左傳·昭公元年》。當時,齊國昭公迎接周天子的使者時,使者對昭公的禮儀不滿,責備了他。昭公受到了使者的指責后,感到非常難堪和不安,于是就有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受詘”的結構是“受”+“詘”,其中“受”是動詞,表示接受;“詘”是名詞,表示責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犯了錯誤,受到了同事的詘責。
2. 她在會上發表的觀點受到了批評,感到受詘不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舞臺上,被人們圍攻,指責他的錯誤,他感到非常難堪和不安,這就是受詘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成語故事來進一步了解成語的用法和意義。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與責備、批評相關的成語,如“忍氣吞聲”、“愧對天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因為沒完成作業,被老師受詘了。
2. 初中生:他因為考試作弊,受到了同學們的詘責。
3. 高中生:她因為遲到被老師批評了一番,感到受詘不已。
4. 大學生:他因為在實驗中犯了錯誤,受到了導師的嚴厲詘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