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繒
基本解釋
花絹。指繡花或織成圖案的絹帛。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是以文繒薄織,不鬻於市。”《資治通鑒·唐昭宗光化三年》:“ 鎔 以其子節度副使 昭祚 及大將子弟為質,以文繒二十萬犒軍。” 胡三省 注:“文繒,絹之有文者,今謂之花絹。” 清 吳偉業 《偶成》詩之三:“異錦文繒歌者,黃金白璧蒼頭。”
成語(Idiom):文繒(wén fēng)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f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章或言辭華麗而不實際,沒有實質內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繒一詞源自《史記·孔子世家》中的描述。其中有一段描述了孔子的學生曾子的一次經歷。曾子在一次宴會上,聽到有人稱贊他的文章“文繒華麗”,但他當時并沒有寫過任何文章,于是他感到非常驚訝。后來,曾子向孔子請教這個詞的意思,孔子解釋說,文繒指的是文章或言辭雖然華麗動人,但缺乏實質內容,只是空洞的華麗詞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繒一詞常用于批評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實質的文章或言辭。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只追求華麗辭藻而缺乏實質內容的作品,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注重表面而忽視內涵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繒一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在儒家的價值觀中,強調實際和實質的重要性,認為文章或言辭應該有實質內容而不只是空洞的華麗詞藻。因此,文繒成為了一個貶義詞,用來批評那些只追求形式而缺乏實質的作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繒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充滿了文繒,沒有實質內容。
2. 這篇文章只是一堆空洞的華麗詞藻,完全是文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文繒”這個詞的發音和字形來記憶。可以將“文”字聯想為文化,而“繒”字聯想為缺乏實質。這樣,通過將兩個字的含義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文繒相關的成語,如“華而不實”、“虛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文寫得很文繒,沒有實際的內容。
2. 初中生:這篇文章只是一堆華麗的詞藻,完全是文繒。
3. 高中生:他的演講充滿了文繒,缺乏實質性的觀點。
4. 大學生: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過于文繒,讀起來沒有什么實際收獲。
5. 成年人:這個政治演講只是一堆空洞的華麗詞藻,完全是文繒,沒有實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