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無
基本解釋
(1).之字與無字。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金 元好問 《贈利州侯神童》詩:“極知之無不足訝,更恐洛誦難為功。”
(2).借指簡單易識之字。 明 劉元卿 《賢奕編·應諧·乍解張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識之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醫術》:“張曰‘我僅識之無耳,烏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醫何必多識字乎?但行之耳。’”
成語(Idiom):之無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w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任何,毫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完全沒有,沒有任何一點,毫無一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否定句中,用來表示完全沒有或毫無的意思。可以用來形容某種狀態或情況的極端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知北游》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夢中與蝴蝶交流,醒來后卻不確定自己是人還是蝴蝶。莊子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人與世界之間的虛幻和無常。其中,“之無”一詞用來強調人與蝴蝶之間的無法分辨的關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之 + 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里的風景美得之無法形容。
2. 他的努力之無用,最終還是沒有獲得成功。
3. 這個問題之難,讓我們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之無”聯想為一個人站在一個空無一物的空間中,表示完全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通過想象這個場景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無所不知”(know everything)和“無所不能”(can do everything),來擴展對“之無”這類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在游戲中輸得之無盡頭。
2. 小學生:這個故事的懸念之大,讓我無法停下來。
3. 中學生:歷史上的戰爭之殘酷,我們只能通過書本來了解。
4. 高中生:這個問題之復雜,需要我們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
5. 大學生:這個理論之深,需要我們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