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羅
成語(Idiom):織羅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l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編織細密的網羅,比喻巧妙地設下陷阱或圈套,使人無法脫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織羅是一個多義詞,既可以指編織細密的網羅,也可以指巧妙地設下陷阱或圈套。在成語中,織羅的含義是指用巧妙的手段或計謀設下陷阱,使人無法逃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織羅通常用來形容某人使用巧妙的手段或計謀,設下陷阱或圈套,使對方無法逃脫。這個成語在形容詭計多端、陰險狡詐的人時常常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織羅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張敞傳》中。故事說,漢朝時期,張敞擔任太常,他以才智過人而聞名于世。有一天,張敞向皇帝建議用細絲編織的織羅,將一只大鳥困住。皇帝聽后大為驚奇,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計謀。從此以后,織羅就成為了形容巧妙設陷阱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織羅之術高超,常常設下圈套讓別人無法逃脫。
2. 這個詐騙犯用織羅的手法騙取了許多人的錢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織羅”這個成語與編織網羅的動作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巧妙地編織細密的網羅,用來設陷阱或圈套。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織羅相關的成語,如“羅織”,意為編織陷阱;“羅織無辜”,意為編造罪名陷害無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壞人用織羅的方法騙走了我的零食。
2. 初中生:她用織羅的手段讓我陷入了困境,無法自拔。
3. 高中生:政治家們常常使用織羅的策略來迷惑選民。
4. 大學生:我們需要警惕那些織羅之術高超的網絡詐騙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