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券
基本解釋
訂立契約。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奴婢》:“有曰紅契買到者,則其元主轉賣於人,立券投稅者是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牛成章》:“求以同鄉之故,進身為傭。立券已,主人視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動。”
成語(Idiom): 立券 (lì quàn)
發音(Pronunciation): lì q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 立券是指立即簽署并蓋上公章的借條或欠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 立券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借貸行為。在古代,人們借錢或者借物時,通常會立券作為借據或欠條。立券需要立即簽署并蓋上公章,以確保借貸雙方的權益和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 立券常用于描述借貸行為,特別是在一方需要向另一方借款或者歸還借款時。也可以用來形容立即簽署合同或者其他重要文件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 立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社會,人們常常使用借據或欠條來記錄借貸行為。立券一詞則是對這種行為的形象化描述,強調了立即簽署并蓋上公章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 立券是一個動賓短語,由“立”和“券”兩個詞組成。其中,“立”表示立即、立刻的意思,“券”表示借據、欠條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急需資金,于是立券向銀行借款。
2. 為了確保交易的合法性,雙方立券并蓋上公章。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可以通過聯想立即簽署借據的場景來記憶立券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急需借錢,于是立券向銀行借款,以便立即解決資金問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借貸制度和文化,以及現代社會中的借貸行為和法律規定。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 弟弟急需買一本參考書,于是他向哥哥立券借了一些零花錢。
2. 初中生(13-15歲): 為了購買心儀已久的手機,小明向父母立券借了一部分錢。
3. 高中生(16-18歲): 為了支付學費,小紅立券向銀行貸款,以便能夠繼續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