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
基本解釋
(1).頭巾,包頭的布。《醒世恒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可憐 壽兒 從不曾出門,今日事在無奈,只得把包頭齊眉兜了,鎖上大門,隨眾人望 杭州府 來。”《天雨花》第十二回:“夫人忙與展去血痕,用包頭扎了。” 方志敏 《可愛的中國》:“另一個是二十馀歲的婦人,面色粗黑,頭上扎一塊青布包頭,似是從鄉(xiāng)下逃荒出來的樣子。”
(2).借指包著頭巾的戰(zhàn)士。《太平天囯歌謠·牽驢帶馬當包頭》:“牽驢帶馬當包頭,吃穿二字不用愁。”
(3).戲曲術(shù)語。戲曲中旦行腳色頭部化裝的總稱,包括貼片子、勒網(wǎng)子、梳頭、上頭面等。
(4).戲曲術(shù)語。旦行腳色頭部飾物的總稱。《儒林外史》第三十回:“當下戲子吃了飯,一個個裝扮起來,都是簇新的包頭,極新鮮的褶子。”
(5).戲曲術(shù)語。借指旦腳演員。 清 蕊珠舊史 《京塵雜錄·夢華瑣簿》:“俗呼旦角曰包頭。蓋昔年俱戴網(wǎng)子,故曰包頭。”
英文翻譯
1.(城市名) Baotou (a city in the Nei Monggol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成語(Idiom):包頭
發(fā)音(Pronunciation):bāo t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解決問題時,只解決表面問題而不解決根本問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頭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解決問題時只解決表面問題,而不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這種行為類似于只包扎傷口的頭部,而不關(guān)注傷口的深層問題。包頭也可以用來形容只看到問題的一部分,而忽視了整體。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那些只解決問題表面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頭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景,比如工作、學習、人際關(guān)系等。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如果只解決問題的表面而不去尋找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可以使用包頭這個成語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頭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yī)學。古人認為,治療傷口時,不能只關(guān)注傷口表面的包扎,還需要關(guān)注傷口的深層問題。因此,包扎傷口時,也要注意傷口的根本原因。這個觀念逐漸引申為解決問題時也需要注重問題的根本原因。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包頭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包”和“頭”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會包頭,從來不去思考問題的本質(zhì)。
2. 這個項目的失敗是因為只解決了表面問題,沒有包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包頭”與“傷口”聯(lián)系起來記憶。想象一個人只關(guān)注傷口表面的包扎,而不去治療傷口的根本原因。這樣的行為就是包頭。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治標不治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這些成語都強調(diào)了解決問題時要注重問題的根本原因。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只包頭,沒有想到自己學習不好的原因是因為不用心聽課。
2. 初中生:老師只包頭,沒有解決我們班的紀律問題。
3. 高中生:政府只包頭,沒有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
4. 大學生:企業(yè)只包頭,沒有解決員工工作壓力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