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跡
基本解釋
(1).喻晚年。《文選·陸機<嘆逝賦>》:“解心累於末跡,聊優游以娛老。” 李善 注:“末跡,喻老。”
(2).次要的事。 清 管同 《<方植之文集>序》:“性命修于身,勛業皆其末跡也。” 王闿運 《御夷論一》:“和戰者,政教之末跡;諍議者,謀國之下道。”
成語(Idiom):末跡 (mò jì)
發音(Pronunciation):mò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末尾的痕跡或痕跡即將消失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末跡是由“末”和“跡”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末指的是尾部或末尾,跡指的是痕跡或痕跡即將消失的狀態。末跡表示某事物即將結束,或者痕跡即將消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末跡常用于描述某事物的結束或消失。可以用來形容時間的結尾,例如一個學期的末尾,一年的末尾等。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情感或狀態的消失,例如某種病癥的痊愈,某種關系的終結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末跡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故事中,晉國的公子重耳因為受到蔡國的追殺,不得不在山林中逃亡。有一天,他發現一只母鹿被獵人追趕,于是他決定救下母鹿。重耳放開母鹿后,母鹿轉身看了他一眼,然后消失在山林中。重耳注意到母鹿留下的腳印即將消失,于是他用手指在地上描繪出母鹿的腳印,作為紀念。這個故事中的“末跡”一詞,就是指腳印即將消失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學期的末跡,同學們都開始忙著準備考試了。
2. 這段感情已經到了末跡,我們應該放手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末跡”聯想為一只母鹿在山林中奔跑,然后在地上留下的腳印。由于母鹿的腳印即將消失,所以可以將末跡理解為即將消失的痕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含有“末”或“跡”的成語,例如“末路”,“跡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放學的時候,我在地上看到了一只狗的末跡。
2. 初中生:這本書已經到了末跡,我要開始讀新的了。
3. 高中生:考試的末跡已經出現了,同學們都在復習。
4. 大學生:大學生活的末跡已經到來,我要開始尋找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