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
基本解釋
(1).動念。《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乃幸左顧存恤,發心惻隱顯至誠,納以嘉謀,語以至事,雖亦不敏,敢不諭意!”《二刻拍案驚奇》卷八:“纔一發心,暗中神明便知。”
(2).特指萌動善心。《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時 阿難 既聞仏語,遂即發心離諦,受已歸依。”《法苑珠林》卷七一:“人有見者,發心止惡,竟投錢物布施。”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三折:“我這里跪在大街,望著那發心的爺娘每拜。”
(3).發自內心。《三國志·魏志·孫禮傳》:“ 禮 為死事者設祀哭臨,哀號發心。”
(4).開心。 元 高安道 《哨遍·皮匠說謊》套曲:“走來的不發心,燋的方見次第。”
(5).猶決意。 宋 劉克莊 《解連環·甲子生日》詞:“已發心懺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水滸傳》第三二回:“只是 武松 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只是投 二龍山 落草避難。”《醒世姻緣傳》第六八回:“他既發心待去,偺等收完了秋,頭口閑了,收拾盤纏,你倆口兒可去不遲。” 梁啟超 《新中國未來記》第二回:“我國教育所以不能普及者,由于文字太難,本黨發心研此問題,務必製出一種新文字,以便學界。” 艾蕪 《榮歸》:“兩年前發心要做的事情,如今已像秋天的禾稻一般,成熟在眼前、足的下邊了。” 許杰 《<明日的文學>自序》:“我之想發心寫這一本東西,或者是我的懺悔。”
(6).佛教語。謂發愿求無上菩提之心。亦泛指許下向善的心愿。《法華經·從地涌出品》:“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明寺》:“﹝夾紵佛像﹞每夜行繞其座,四面腳跡,隱地成文。於是士庶異之,咸來觀矚。由是發心者,亦復無量。” 唐 劉長卿 《秋夜有懷高三十五適兼呈空上人》詩:“吾師幾度曾摩頂,高士何年遂發心。” 元 無名氏 《射柳捶丸》第三折:“我做番將有名聲,六韜三略不曾聞,本待發心吃齋去,則是無處買麵巾。”《紅樓夢》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歲……發心要寫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剛經》。”
成語(Idiom):發心
發音(Pronunciation):fā x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產生決心、下定決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心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發”表示產生、表露的意思,第二個字“心”表示內心、心思。發心的基本含義是指產生決心、下定決心。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某個事情上產生了堅定的決心,表示決心堅定,毫不動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心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景,例如:
1. 在學習上:當你決定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提高自己的成績時,可以說“我發心要努力學習”。
2. 在工作上:當你決定下定決心要完成一項重要任務時,可以說“我發心要把這個項目做好”。
3. 在生活中:當你決定下定決心要改變一些不良習慣或者實現某個目標時,可以說“我發心要改變自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發心的故事并不多見,但人們對決心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發心這個成語的起源可能與人們對決心的重視有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心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發音和意義在構成這個成語時沒有發生變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發心要改變自己的學習習慣,每天都會堅持學習兩個小時。
2. 她發心要減肥,每天都會堅持運動和控制飲食。
3. 我發心要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尋找機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發心這個成語可以通過將“發心”與“下定決心”這個意思聯系起來。你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內心深處產生了決心的火花,這個火花燃燒起來,讓他下定決心去做某件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發心類似的成語,例如“立志”,“決心”,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發心要認真聽老師講課,爭取考出好成績。
2. 初中生:我發心要努力學習,爭取考上一所好的高中。
3. 高中生:我發心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學,爭取實現自己的夢想。
4. 大學生:我發心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將來的工作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