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散
成語(Idiom):蕩散
發音(Pronunciation):dàng s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分散或散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蕩散是由動詞“蕩”和副詞“散”組成的成語。蕩的意思是搖擺、動蕩,散的意思是分散、散開。蕩散的基本含義是指事物搖擺不定、分散散亂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蕩散常用于描述人群、隊伍、思維等有序的事物變得雜亂無章、不集中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思維或情緒不穩定,無法集中精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蕩散”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一年》中。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國家的軍隊在戰爭中戰敗,士兵們四散而逃,形容戰局的慘敗和士兵的逃散。后來,人們將這種分散散亂的狀態用“蕩散”來形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蕩散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人群蕩散,只剩下幾個頑固不化的人留在原地。
2. 這個隊伍訓練不嚴,紀律蕩散,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戰斗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蕩散”。可以想象一個搖擺不定、分散散亂的場景,例如一群人在蕩秋千時,蕩得散亂無序,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蕩散”相關的成語,例如“蕩然無存”、“四散奔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風一吹,樹葉蕩散在地上。
2. 初中生:考試前大家都很緊張,注意力容易蕩散。
3. 高中生:這個社團組織管理不善,導致會員蕩散。
4. 大學生:課堂上,同學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蕩散,需要加強自律。
5. 成年人: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思維容易蕩散,需要保持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