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
基本解釋
(1).文華與質樸。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史有文質,辭有詳略。” 孔穎達 疏:“史文則辭華,史質則辭直,華則多詳,直則多略。”《舊唐書·文苑傳序》:“殊不知世代有文質,風俗有淳醨。”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使馬圉》:“ 馬圉 之説誠善,假使出 子貢 之口,野人仍不從。何則?文質貌殊,其神固已離矣。” 姚華 《論文后編》:“夫均文質者,莫三百篇若。詩亡而文質分, 趙 得其質, 楚 得其文。”
(2).文字與質地。《漢書·食貨志下》:“﹝ 王莽 ﹞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文質周郭仿 漢 五銖錢云。”
成語(Idiom):文質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zhì bīn b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儀態文雅,舉止謙和有禮。形容人的風度優雅,舉止得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質彬彬是由“文”和“質”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指文雅、文明,“質”指品質、風度。這個成語形容人的儀態文雅,舉止謙和有禮,是對一個人修養和教養的高度贊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儀態文雅,舉止謙和有禮。也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修養和教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周禮·春官宗伯》中有“春官之樂,文質彬彬,以承皇祀”的描述,意思是春官的音樂要文雅莊重,以接待皇帝祭祀。后來,這個成語逐漸用來形容人的儀態文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副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舉止文質彬彬,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她一直以來都是文質彬彬,從不失禮失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文質彬彬”拆分為“文質”和“彬彬”兩個部分,分別理解為文雅和謙和有禮。通過理解每個字的含義,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文雅、風度有關的成語,如“文明斯文”、“風度翩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好同學,從不欺負別人。
中學生:老師總是夸獎他的文質彬彬,舉止得體。
大學生:在國外留學的時候,他一直保持著文質彬彬的形象,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