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斷
成語(Idiom):敢斷(gǎn duàn)
發音(Pronunciation):gǎn d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敢于下斷語,表示有勇氣、有膽量去判斷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敢斷源于《史記·太史公自序》:“夫人之所以智,謂能斷事。夫斷事,敢斷,則智矣。”意思是說,人之所以能夠表現出聰明才智,就在于敢于判斷事物。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有勇氣、有膽量去下斷語,表明他有決斷事物的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敢斷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或者困難時,敢于下判斷、做出決策的勇氣和能力。可以用在贊美一個人有決斷力的情況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敢斷這個成語的起源比較普遍,沒有特定的故事可以追溯。它源自古代智慧的總結,強調了判斷事物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敢斷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難的情況下,敢斷敢行,最終取得了成功。
2. 面對復雜的問題,我們要敢斷敢行,不能猶豫不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敢斷”這個成語與“敢”和“斷”兩個字聯系起來,敢于斷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勇氣、決斷力相關的成語,如“敢為人先”、“敢于挑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小明很勇敢,敢于嘗試新的游戲。
2. 小學生:老師問問題,小紅敢于回答,她很敢斷。
3. 中學生:面對困難,我們要敢于下斷語,做出正確的決策。
4. 大學生:在創業的道路上,我們要敢于斷事,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