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經
基本解釋
(1).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 漢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豐 摹古文《易》、《書》、《詩》、《左傳》于石,此為石經之始。 漢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見者,有:(1) 漢靈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隸書寫成的“熹平石經”,(2) 三國 魏 齊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隸三體刻石的“正始石經”,亦稱“三體石經”。(3) 唐文宗 開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書刻石的“唐開成石經”。(4) 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書“蜀石經”,又稱“廣政石經”。(5) 宋仁宗 嘉祐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經”,因用篆、隸二體,又稱“二字石經”。(6) 宋 高宗 時御書刻石的“南宋石經”,亦稱“宋高宗御書石經”。(7) 清 乾隆 年間刻石的“清石經”。參閱 清 顧炎武 《石經考》、 清 萬斯同 《石經考》、近人 張國淦 《歷代石經考》。
(2).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經。現存石碑刻經規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云居寺 附近的石經。從 隋 代 大業 年間(公元七世紀初)刻起,到 明 代 萬歷 、 天啟 年間(公元十七世紀初)為止,大部分重要佛經都已刻成。 唐 皮日休 《開元寺避暑懷魯望》詩:“石經森欲動,珠像儼將恰。”
成語(Idiom):石經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j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刻在石頭上的文字或圖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石經是指古代刻在石頭上的文字或圖案。它可以是用于紀念或記錄歷史事件、傳承文化遺產的石碑、石刻等。石經通常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石經常常出現在歷史古跡、博物館、公園等地方。人們可以通過觀看石經來了解古代文化和歷史,感受傳統的藝術魅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石經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將重要的文字、故事、法律等刻在石頭上,以便長期保存和傳承。這些石頭上的文字和圖案就被稱為石經。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石經屬于形容詞短語,由“石”和“經”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博物館里展示了許多古代的石經,讓人們了解到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2. 他們在公園里豎起了一塊石經,以紀念這座城市的建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石頭”和“文字”相關聯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塊巨大的石頭上刻滿了古代的文字和圖案,這就是石經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石經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的石刻藝術和古代文化。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石經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可以深入研究相關的書籍、文章和博物館展覽。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博物館看到了一塊古代的石經,上面刻著很多漂亮的圖案。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帶我們去參觀了一座古城,那里有很多保存完好的石經,讓我對歷史更感興趣了。
3. 高中生(16-18歲):在歷史課上,我們學習了中國古代的石經文化,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我對中國古代的石經非常感興趣,我想去一些有名的石刻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