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帛
成語(Idiom):執帛
發音(Pronunciation):zhí b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堅持錯誤的觀點或主張,不肯改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執帛一詞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原文是“執帛乘車”,意為堅持錯誤的觀點,就像坐在車上執著地拿著一塊布料。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固執己見、不肯改正錯誤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固執己見,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或改正自己的錯誤。可以用于批評他人的固執、頑固不化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史書之一,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僖公十五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齊國的公子重耳因為不滿當時的國君,決定離開齊國。他的朋友孟嘗君勸他不要離開,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決定。于是孟嘗君告訴他:“你現在就像是坐在車上執著地拿著一塊布料,不愿意放下。你如果不改變這種固執的態度,很難有好的結果。”這個故事成為了“執帛”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賓語,其中賓語是“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向執帛,不肯接受別人的建議。
2. 盡管別人已經證明他是錯的,他還是執帛不改。
3. 這個人太執帛了,不肯聽別人的勸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想象一個人坐在車上,緊緊地抓著一塊布料,不肯放下。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固執己見”、“死不改悔”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執帛地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聽老師的解釋。
2. 初中生:他執帛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愿意改變。
3. 高中生:他在辯論中執帛,不肯接受對方的觀點。
4. 大學生:他執帛地拒絕接受批評,不愿意反思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