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蹋
成語(Idiom):蹙蹋(cù tà)
發音(Pronunciation):cù t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蹂躪、蔑視、踐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蹙蹋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對人或事物的蔑視、踐踏和蹂躪。它表示對某人或某物的不尊重和不重視,以及對其權益和尊嚴的侵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蹙蹋通常用于形容對弱者的欺凌、對權益的侵犯、對文化和傳統的破壞等情況。它可以用來批評和譴責那些不尊重他人、不重視他人權益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蹙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莊公二十一年》中。莊公是魯國的一位君主,他對待臣下非常蔑視,不重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經常將他們的權益和尊嚴蹂躪。后來,人們用“蹙?!眮硇稳輰λ说牟蛔鹬睾颓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蹙蹋由兩個相同的漢字組成,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踐踏和蔑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蹙蹋弱者,沒有任何同情心。
2. 這種對文化遺產的蹙蹋是不可原諒的。
3. 不要蹙蹋別人的努力和付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蹙”字和“踏”字聯系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踐踏和蔑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蹙蹋相關的成語,如“蹂躪”、“踐踏”等,以擴展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不應該蹙蹋小動物,要善待它們。
2. 初中生:在網絡暴力時代,我們應該反對對他人的蹙蹋。
3. 高中生:為了保護傳統文化,我們不能容忍對文化遺產的蹙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