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宿
基本解釋
三臺星。《后漢書·劉玄傳》:“夫三公上應臺宿,九卿下括河海,故天工人其代之。” 李賢 注引《春秋漢含孳》:“三公在天為三臺,九卿為北斗。”
成語(Idiom):臺宿(tái sù)
發音(Pronunciation):tái s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人拒絕、排斥而無處可寄宿的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臺宿是由“臺”和“宿”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臺”指的是官員的府邸,也可指高官顯貴;“宿”指的是住宿。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被人拒絕、排斥而無處可寄宿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個團體、組織或社會中被排斥、拒絕,無法找到歸屬感和安身之處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某個地方找不到住宿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的一個故事。范睢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賢臣,他曾經勸諫齊國君主,但君主卻不聽他的勸告,將他趕出了宮廷。范睢無處可去,只能在宮殿的臺階上過夜。后來,范睢的忠誠和聰明才智得到了齊國君主的賞識,被重新接納到宮廷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因為意見不合被排斥,變成了一個臺宿。
2. 這個學生在新學校沒有朋友,感到很孤單,像個臺宿一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臺宿”這個詞語的音節來記憶,將“臺”聯想為高臺上的官員,將“宿”聯想為住宿。這樣,就可以想象一個被人拒絕、無處可住的高官形象,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臺宿”相關的成語,如“無處安放”、“無家可歸”等,來擴展對無處可寄宿這一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不喜歡和我玩,我感覺像個臺宿一樣。
2. 小學生:我轉學到了新的學校,剛開始沒有朋友,感覺自己像個臺宿。
3. 中學生:他因為犯了錯誤,被同學們排斥,變成了一個臺宿。
4. 高中生:在新的城市找工作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個人在異鄉的孤獨,像個臺宿一樣。
5. 大學生:在學術界,如果沒有人接納你的研究成果,你就會變成一個臺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