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wú zhē dà huì ㄨˊ ㄓㄜ ㄉㄚˋ ㄏㄨㄟˋ無遮大會(無遮大會)
佛教舉行的以布施為主要內容的法會,每五年一次。無遮,指寬容一切,解脫諸惡,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一律平等看待。《梁書·武帝紀下》:“﹝ 中大通 元年九月﹞癸巳,輿駕幸 同泰寺 ,設四部無遮大會,因捨身。公卿以下,以錢一億萬奉贖。”《陳書·高祖紀下》:“庚辰,詔出佛牙於 杜姥 宅,集四部設無遮大會, 高祖 親出闕前禮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臘婆國》:“居宮之側建立精舍……每歲恆設無遮大會,招集四方僧徒,修施四事供養。” 清 吳錫麒 《點絳唇·中元夕觀盂蘭會》套曲:“莫愁是轉輪廻,經受 翳桑 餓。請來赴無遮大會,要度盡如是 恆河 。”亦省作“ 無遮會 ”。《遼史·景宗紀上》:“ 漢 遣使言天清節設無遮會,飯僧祝釐。”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無遮大會
成語(Idiom):無遮大會
發音(Pronunciation):wú zhē dà 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直率,毫不避諱,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遮大會意味著沒有遮掩和保留,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沒有任何遮攔的會議,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毫不保留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某個會議或討論,參與者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沒有任何限制和約束。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的言辭直率,毫不避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晉朝時期,有一個叫王戎的人,他在一個宴會上酒后失言,直言不諱地批評了當時的皇帝。當時的皇帝非常生氣,但也因為王戎的直率而對他刮目相看,認為他是一個有膽識的人。于是,皇帝宣布了一個無遮大會,允許大家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遮大會是由三個詞語組成的,分別是“無”、“遮”和“大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項目的討論中,我們要努力營造一個無遮大會的氛圍,大家可以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2. 這個領導喜歡舉行無遮大會,他鼓勵大家開誠布公地交流思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想象一個大會上沒有任何遮攔的場景,每個人都可以毫不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直言不諱”、“坦誠相待”等,來擴展自己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舉行一個無遮大會,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2. 初中生:我們班級組織了一個無遮大會,同學們積極發言,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
3. 高中生:在學生會的會議上,我們進行了一個無遮大會,大家暢所欲言,討論了很多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