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基本解釋
◎ 中暑 zhòngshǔ
[heatstroke] 俗稱發痧,古稱中暍。以出汗停止因而身體排熱不足、體溫極高、脈搏迅速、皮膚干熱、肌肉松軟、虛脫及昏迷為特征的一種病癥,由于暴露于高溫環境過久而引起身體體溫調節機制的障礙所致
英文翻譯
1.(日射病) heatstroke; siriasis; calentura; calenture; heliosis; sunstroke
2.(得了日射病) suffer heatstroke; suffer sunstroke; be affected by the heat
詳細解釋
病名。古稱中暍,俗稱發痧。由于在高溫環境下停留過久所引起。癥狀是眩暈、心悸、惡心等。《后漢書·伏湛傳》:“﹝ 湛 ﹞因讌見中暑,病卒。”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嘗因中暑眩瞀,覺至曠野中,涼風颯然,意甚爽適。” 鄒韜奮 《經歷》五四:“屋子的前面是朝西,陽光逼著要使你中暑。”
成語(Idiom):中暑(zhōng shǔ)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sh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而導致身體受熱過度,出現中暑癥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暑是由于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導致身體無法正常散熱,體溫升高過度而引起的一種癥狀。中暑癥狀包括頭暈、惡心、嘔吐、體溫升高、皮膚潮紅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中風、昏迷甚至死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暑一詞多用于描述在高溫天氣下人們因長時間暴露在炎熱環境中而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可以用于形容在戶外長時間工作或運動后因受熱過度而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中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人們沒有現代化的空調設備,夏季天氣炎熱,戶外工作和運動容易導致中暑。因此,古代人們將這種現象形象地用“中暑”來形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暑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中”和名詞“暑”組成。動詞“中”表示受到了某種外界因素的作用,而名詞“暑”表示高溫環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長時間在太陽底下工作,中暑了。
2. 在炎熱的夏天,要注意防止中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中暑”的技巧可以通過聯想來實現。可以想象自己在炎熱的夏天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身體受到過度熱量的影響,從而導致中暑的情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暑感興趣,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如何預防中暑和應對中暑的方法。可以了解一些關于中暑的科學知識和常見癥狀,以及在高溫天氣下如何保護自己的健康。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夏天玩水要小心,不然會中暑。
2. 初中生:運動時要注意適時休息,以防中暑。
3. 高中生:在高溫天氣下,要避免長時間暴露在戶外,以免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