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色
基本解釋
(1).和悅的容色。《詩·大雅·烝民》:“ 仲山甫 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 鄭玄 箋:“嘉,美;令,善也。善威儀,善顏色,容貌翼翼然,恭敬。”
(2).偽善、諂媚的臉色。《書·皋陶謨》:“能哲而惠,何憂乎 驩兜 ,何遷乎 有苗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后漢書·郎顗傳》:“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內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魏書·恩倖傳序》:“夫令色巧言,矯情飾貌,邀眄睞之利,射咳唾之私,此蓋茍進之常也。”
(3).美麗的姿容。 晉 袁宏 《后漢紀·安帝紀二》:“ 和帝 特詔分宮人賜諸王,以姬為 清河孝王 姬,有令色,王絶重之。”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七:“ 餘姚 虞定國 ,有好儀容。同縣 蘇氏 女,亦有美色。 定國 常見,悅之。后見 定國 來,主人留宿,中夜,告 蘇公 曰:‘賢女令色,意甚欽之。此夕能令暫出否?’主人以其鄉里貴人,便令女出從之。”
成語(Idiom):令色
發音(Pronunciation):lìng s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容貌、神情等令人贊嘆的美麗和高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令色一詞起源于古代文學,形容人的容貌、神情等極其美麗、高貴,令人贊嘆不已。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女性的美貌,也可以用來形容男性的英俊瀟灑。它強調了外表的美麗和高貴,同時也暗示了內在的品質和氣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令色一詞常用于文學作品、詩歌、歌曲等藝術領域,用來形容人物的美貌和高尚品質。在日常生活中,它也可以用來稱贊他人的外貌和氣質,尤其是在正式場合或者贊美他人時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令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故事中,孟嘗君是一個美麗而聰明的女子,她的容貌和氣質令人贊嘆。孟嘗君的美貌和高貴品質成為后世稱贊女性美麗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令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令”表示使人感到,引起,而“色”表示容貌,神情。整個成語的結構簡潔明了,意義明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的令色令人陶醉,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2. 這位男士英俊瀟灑,令色出眾,吸引了不少女孩的注意。
3. 她雖然已經年過五旬,但仍然保持著令色的容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令”字理解為“引起”,將“色”字理解為“外貌”,這樣記憶起來會更加簡單。同時,可以聯想到令人贊嘆的美麗和高貴,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美麗和外貌相關的成語,如“容光煥發”、“風華絕代”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她的令色像一朵盛開的花,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2. 初中生(13-15歲):這位女孩的令色令人陶醉,每個男生都對她傾心。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令色出眾,讓女生們都為之傾倒。
4. 大學生(19-22歲):她的令色和她的才華一樣出眾,成為了全校的焦點。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令色”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