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射
基本解釋
猶騎射。《晉書·禮志下》:“九月九日,馬射。”《北史·魏紀二·世祖太武帝》:“秋七月己巳,車駕至 上郡 屬國城 ,大饗羣臣,講武馬射。”《新唐書·百官志三》:“馬射,設掆鼓金鉦,施龍牀。”《通典·選舉三》:“ 長安 二年,教人習武藝……又穿土為埒,其長與垛均,綴皮為兩鹿,歷置其上,馳馬射之,名曰馬射。”
成語(Idiom):馬射(mǎ shè)
發(fā)音(Pronunciation):mǎ sh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物行為魯莽,輕率沖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射源自《左傳·僖公十一年》,原意是指射箭時馬匹突然受到驚嚇而亂跑,導致箭失準。后來引申為人行為魯莽,輕率沖動,沒有經(jīng)過思考和考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或警示他人不要輕率行事,要慎重考慮后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馬射的故事源自《左傳·僖公十一年》中的一則故事。當時,齊國的公子重耳因為被父親貶斥而決定離開國家,他帶著幾個忠心耿耿的隨從逃亡。在途中,他們遇到了一位名叫季友的人,季友勸告他們要慎重行事,不要輕率離開國家。然而,公子重耳卻不聽勸告,堅持自己的決定。最終,他們在逃亡過程中遇到了齊國的追兵,結(jié)果被追兵擊敗。這個故事中的馬射就是指公子重耳的輕率行為,最終導致了不好的結(jié)果。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為“馬”,謂語為“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這樣馬射的性格,很容易招惹麻煩。
2. 在做決定之前,我們應該三思而后行,不要馬射行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馬”和“射”兩個字形象化,想象一匹馬突然受到驚嚇而亂跑,箭失準的場景,以此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馬射”相關的成語,如“馬首是瞻”、“馬到成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沒有聽老師的話,馬射地沖向籃球場。
2. 初中生:他因為馬射的性格,常常惹上一些麻煩。
3. 高中生:在做重要決策時,我們不能馬射行事,要慎重考慮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