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德
基本解釋
(1). 秦 漢 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勝,附會王朝的命運,以木勝者為木德。《史記·封禪書》:“ 夏 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 三國 魏 曹植 《帝嚳贊》:“祖自 軒轅 , 玄囂 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周書·明帝紀》:“自火行至今,木德應其運矣。” 唐 竇常 《奉送職方崔員外攝中丞新羅冊使》詩:“辨方知木德,開國有金家。”
(2).謂上天生育草木之德。亦特指春天之德,謂其能化育萬物。語出《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孔穎達 疏:“盛德在木者,天以覆蓋生民為德,四時各有盛時,春則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晉 傅玄 《柳賦》:“美允靈之鑠氣兮,嘉木德之在春。” 唐 高適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詩:“春野變木德,夏天臨火星。”
成語(Idiom):木德(mù dé)
發音(Pronunciation):mù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德或道德修養像木頭一樣剛硬,不可動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德是由“木”和“德”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木”表示堅硬、不可動搖,“德”表示道德修養、品德。木德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人的品德或道德修養像木頭一樣堅硬,不會受到外界誘惑或干擾而動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木德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或道德修養非常堅定,不會受到外界的誘惑或干擾而改變。可以用來稱贊一個人的高尚品德、堅定的信念或堅韌不拔的意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木德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為政篇》中。原文是:“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說,君子明白道義的重要性,而小人只追求私利。由此可見,木德強調的是一個人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語+修飾詞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木德讓他在困境中不動搖。
2. 她的木德使她成為了眾人的楷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木德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堅硬的木頭,代表一個人的品德或道德修養非常堅定,不會受到外界的誘惑或干擾而改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道德修養相關的成語,如“德才兼備”、“德高望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是個有木德的孩子,他總是樂于助人。
2. 小學生:老師說,大家都要有木德,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
3. 中學生:作為學生,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持木德。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有木德,不僅要學習好,還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